{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传统文化教育不可少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509/4386026.html

作为一名从事了20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深深感到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理解文言文困难。按理说,从初一开始的文言小故事的阅读,到初二开始的游记和人物传记选段的阅读,到初三抒情议论散文的阅读,是循序渐进的,那么到高中时碰到长一点的文章,,应该不会太难,但实际上学生的失分率之高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对诗歌的理解同样是只能抓些皮毛,甚至不知所云。

当然,要提高阅读的分数,练习不可少,但我认为语文不同于其它科目,它更需要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

比如说,那天随意瞟到一部叫做《大宅门》的老电视剧,里面有一句话说了几遍,是剧中“百草堂”药房的行业理念,叫做“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出现了好几次,剧中人物也念了好几次。估计很多观众大概明白了它的意思,也就跳过去了。我当时问我身边亲戚中一个上中学的孩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他说,不知道,便再也没有下文,看来他也没打算要弄明白它的意思。我耐心地对他说,“修合”在古语里是制药的意思,是一个有关中药采制过程的术语。修,指对未加工药材的炮制;合,指对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修合无人见”就是你制药的时候没人能看见。整句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

当时,孩子妈妈就感叹,今天涨知识了。我说,本来学习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点想学的意思,稍微勤快一点,你就可以学到很多。大街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店的牌匾,寺庙道观大门的对联,还有一些稍微有些水准的古装剧,都有传统文化的体现啊。积累的多了,你就看明白了。就不至于搞不清楚“八大山人”是一个人,他就是朱耷;不至于讲小篆“大道无为”念成“采药超人”;也不至于分不清谥号与庙号;也不至于看不出“蚤”就是“早”的通假字等等。

我很多时候也想不明白:正当世界各地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汉语热时,在我们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却遭受着一次又一次有形的或无形的冲击。人们喜欢过洋节了,尤其是年轻人,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过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有钱有权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首选就是让他们出国,应该是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出国,让这些“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接受西方的文化,接受西方西方的教育,才有面子,才有未来。于是,在学校里,还有谁会把学语文当成是重要的事情呢?虽然一再打击“疯狂奥数”,但全是雷声大,雨点小,用一句很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骗子,骗不死你才怪。在学校里,数学老师是最有钱的,他们完全不必看自己的工资的多少了,他们的补课费足以让他们在炒房热潮中大显身手,狠狠占领一席之地。当然这也是市场的需要,没有家长主动掏钱,他们又哪里来的钱?数学是老大,英语就是老二了。孩子能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到国外去,那不是光宗耀祖的事吗?所以,补了数学,就补英语呗。老三该是语文了吧,不是,还有物理化学呢。“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要怕”这句鬼头鬼脑的所谓的名言居然到现在也是至理名言。放眼各高中,选择读理科的永远多于读文科的。除了很少一部分的确在文科方面很有才能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不懂理化,怕难怕苦,好玩好耍才去读文科的,因此文科到现在也脱不下“瘟科”的帽子。而且无论你读文科还是理科,家长学生都不会重视语文,他们看中的怎么也是数学和英语。你去报考一些好点的学校,人家根本就不考语文,就考数学英语,或者加上理化。

语数外,语数外,口口声声说着的这三个字,早就该打乱顺序了,甚至可以把语文删掉了。因为语文根本就是一钱不值。一个只是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是不会受到任何老师的重视和学生的羡慕的。再说了,学好语文能干什么呢?上大学,读中文系出来能干什么呢?再去教语文吗?简直无用!搞学术研究吗?你得研究多少年才有成果啊?你能不先考虑考虑养活自己和家人?如今,即便你是国学大师,你都跨不进富人的行列,何况你无名小辈?那就写作吧,不过你得向韩寒,郭敬明,饶雪漫,流潋紫他们靠拢才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有多好的收入,能有多高的地位呢?如今,写不好汉字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了;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旦节等放假一天当成吃喝玩乐的一天的人越来越多了;祭拜孔子孟子老子却从不读孔子孟子老子的人越来越多了;还有在畅销书专柜前打堆而无人问津国学经典的现象越来越多了;到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公园却只是喝茶打牌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电视报纸上乱用成语俗语歇后语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了——我们那源远流长的灿烂的文化莫非就成了个摆设不成?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是词典上的解释。国学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还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它的分类有几种标准。但重要的是“固有”二字,这是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东西,是有着庞大的根系的。一棵大树我们都要保护,何况是我们的文化?

记得上次去阆中古城后,一是真心赞美古镇打造得好;二是慨叹有一个那么好的“川北道署”,竟然门可罗雀。这个川北道署固然是仿古建筑,但是它不仅仅全方位展现了明清时代重要官府机构的办公场所样貌,能让游客们深刻地学习了解古代官制的诸多细节。进去参观展览,就好比一次意义非凡的“游学”,,绝对是一个能给游客们释疑解惑和大长见识的“特别”的景点。我毫不夸张地说,你若是把里面介绍的那些看懂了七八成,那么碰到文言文阅读那些长长的人物传记,你几乎可以畅通无阻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难道不值得珍惜吗?

还有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不少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居然还只是停留在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这几点上。他们不清楚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它的出现远在屈原前面,端午节还跟历史上的伍子胥和孝女曹娥有关;端午习俗还有祭龙、采草药、、拜神祭祖、放纸鸢、佩香囊等等。如果你平时注意了解和积累,那么考试中碰到有关的文章不就好理解了吗?

虽说在古代,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读得起书,但是孔子早就提倡并实行了平民教育。要成为他的学生很简单,只需要交十条干肉做见面的礼,就可以了,而且他还教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他真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几千年来,产生过无数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让我们中国的文化成为了闪耀世界的让人景仰的奇葩。时间的车轮驶入21世纪,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也已经实施了多年,居然还有人说读书不重要,莫不是倒行逆施,要逆天而行?看看今年高考一个被万千粉丝敬仰的明星,高考居然只考了分。不是说低分就该被嘲笑,而是他之前的学霸人设不该立。还有一个参加《万里走单骑》的文化类综艺的明星,完全不了解我们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敢上节目,岂不是笑话?

民风民俗、衣冠服饰、饮食厨艺、民间工艺,还有我们各地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譬如成都被称为“汉服之都”,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着汉服,撑油纸伞,那么不可以趁此机会多知晓一些有关的文化知识吗?即使路边的野草闲花,例如诸葛菜,其实是二月兰,因为是诸葛亮在带军打仗途中,偶然发现这种野菜可以充饥,故下令种植这种野菜,所以被称为“诸葛菜”。还有车前草的来历也是与汉代名将马武有关。所以,只要你多一点观察留意,处处都有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存在。千万不能轻视乃至忽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否则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吴本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dl/1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