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王义正报道7月25日下午,在出席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图片来源:新华社)这里是古代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青石古道历尽沧桑,夹道古柏林立成廊。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驻足凝望千年古柏,随即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在翠云廊,总书记十分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总书记点赞古代“交树交印”制度,不仅传递了敬畏历史、敬畏自然的心态,还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什么是“交树交印”相传,三国名将张飞担任巴西(今四川阆中市)太守时,为防止部队在深山迷路,也便于夏季避暑行军和商贾百姓行走,组织动员军民修道路、种柏树并严加保护。所以,在四川省境内,以剑阁为中心,北起阆中,南至成都,有多棵古柏树分布在古蜀道上,蜿蜒三百里的剑门蜀道两旁,古柏分布尤为集中,得美名曰“翠云廊”。这些古柏俗称“张飞柏”。明朝正德年间,李壁担任剑州知州时,令全州人民广植树木,在古蜀道上补植大量柏树,并发出“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从那时起,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树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并依此进行奖惩。这,就是“交树交印”制度的由来。这也是我国古人算“生态账”的生动实践,或许也是人类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的最早典范之一。剑阁古柏交接制度中的离任交接表。(图片来源:中国审计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dl/1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