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阆中古城内各个街道名字的由来吧~~说不定您正走在当年张飞巡游时的古街小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位于古城东门(今东方广场南出口东端)内至徐家牌楼口,因在古城纵横主街交叉点中天楼以东而得名。根据“东方配仁”的“四德方位”传统,明嘉靖《保宁府志》称其为里仁街,清咸丰《阆中县志》称东大街,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改称大东街。是古代阆中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古城东门外右拐向南的大街,是明清时阆中工商业发展而形成的商贸市场街。明嘉靖府志称为东门外“第一街”,清咸丰县志载:“下新街一折而东,市肆喧阗,百货充赢,未有过于大东街者”。
古城入南门即向东的小街,今称“城南新巷”,其南侧有城墙遗迹。明代管理刑名监察的四川“按察分司”亦即“分巡川北道”衙门设于此街,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杨瞻命其名为“执法街”,嘉靖府志列“执法街”为诸街之首。
古城南门(今“城南新巷”口)至徐家牌楼口的大街,嘉靖府志名列第二,称“崇德街”,体现了执法与崇德紧密联系的治国理想。清代更名为南大街,民国后期始叫南街。因风水学以东南为“生方”,富有生气和财气,南门宜于偏东,城楼宜于“高昂轩朗”,所以阆中南街不与北街相对接。咸丰县志载:“南大街偏东与北大街相错不相直,惟东西两大街一条横亘,而踞东西北三大街之中者则为中天楼”。古时的南大街到南城门为止,南门外至下新街的一段,明代称“威德街”,清代称“得胜街”,而今之南街则包含这一段,已取消古名。
明代中天楼以西至桓侯祠一段称“尚义街”,既合于“西方配义”之旨,又是对张桓侯大义千古的颂扬。再西则称“旬宣街”。清咸丰县志合并两街,通称为“西大街”。民国县志又分称“桓侯祠街”和“城隍庙街”,今并称“西街”。
中天楼以北至北城门(今新村路口,原有北门城楼,年拆城楼后曾设猪市于此,故俗称“猪市坝”)为北向主街,明代称振武街(瓮城小巷有“振武井”,称“振武井巷”今称“北门井巷”),因临近兵营校场而得名。咸丰县志、民国县志均称北大街,今称北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