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明
及
他
的
散
文
诗赋创作、文史研究作品介绍
李文明,四川阆中市人,年生。年任阆中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执行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
李文明20世纪60年代在部队即开始诗歌、散文、纪实文学、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最靠前沿一条电话线》、《一号电话兵》等,被汇入《东线英雄》、《战士的凯歌》专集出版。
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倾心于散文诗创作和理论探寻,先后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作。散文诗理论《强化内在灵魂的支撑》,获年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年会三等奖,被刊入《走出大沼泽》一书。同年,出版散文诗集《最初的光芒》、长篇纪实文学《锦地花天》和报告文学《十只金凤凰》(与人合著),主编《名城文学》会刊,主办面向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蓓蕾名诗人》函授(-),培育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与袁勇合编出版了诗集《永远的歌手》。与敬健合著长篇传记文学《智慧的生命》、参与编著散文集《阆中天下稀》、长篇报告文学《渠水阳光》(与人合著),散文《城市囚徒》、《锁呐声声》、《彩色的河流》等。电视风光系列片、艺术片《看在古阆中》、《皮影大师》、《川北夯歌》等二十余集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全国部分省区展播,并推向西欧和美国播出,获四川电视创作二等奖。《川北妹》歌曲(李文明词,顾国曲)获四川省音乐创作一等奖,获全国第九届“群星杯”铜奖。反映本人其生活与创作的人物专题片《离任后的一天》在西欧播出。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史研究之中,二十一年来为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文化传承奔走、呼喊,挖掘,延续,做了大量艰苦卓绝,大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以下收录李文明的几篇词赋铭文及在纪念《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保护与开发三十年》的一篇署名文章,供大家欣赏、追寻阆苑佳境和古城保护开发三十多年的脚步。
镇江楼赋
李文明
渝水浩浩然,江楼耸峙。斯境本以楼显,而楼则以寺名,始建于明成化间。忆昔,殿宇百十连片,造像森严传神;巨钟响覆华树,摩肩皆是信民。噫!枕江流,闻潮音。
然经劫余,幸旧址未迁,方得以修缮。历三年,功乃成,始为镇江楼客栈。耶!杰阁高张兮折廊环绕,陈设雅致兮素丽为用,此之谓宾至如归也。庭斋楹匾,点睛花木;旅游书院,锦绣墨香。于是,邀朋约友,赏阆苑风物气色;分韵拈毫,借窗楣日景山光。或客或居,或饮或餐,临轩以谈滋味;或论或道,或激或扬,秉烛以酬鸿儒;或题或咏,或谈或啸,凭栏以许瞻望。古院流遗韵,楼观天下稀。遭运千年顺遂,江航万户宁安。噫!镇江王爷殿,于斯世可谓罕矣。善哉!
博树回乡赋
李文明
果果博树,立杆以测日景;矫矫蟠龙,界水而蕴钟灵。三湾始桐,八卦阵起云台;九井分流,玄都坛筑文成。米仓道,古巴口茕茕身影;灯笼垭,飞将军哒哒蹄声。嶙峋山地千陌;深切沟谷坝坪。噫!冒火东来,峰接霞云叠翠;宋江西去,浪分燕尾晴明。
嗟夫!回乡风致,人文别具;街区旨趣,精气兼长。清真寺,布信仰于域内;轿子碑,传善行于八方。典制谨严,修于法度;民俗淳厚,奉于纪纲。勤德勤业,修身以礼;崇文崇武,融仁以扬。噫!秉圣贤之教,以砺后学;承文明之化,以壮其昌。
辞以铺陈,乃劝世观风之义;谋以开拓,则资政教化之篇。今我博树,思变循源。集众志,畅大脉;聚一心,著先鞭。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跨越谋定,加速乘势路宽。一河二沟五山出规划亮点;一线三沿三区迈战略标杆。牛羊产业基地稳,油香风干牛肉鲜。麦秀和谐曲,稻香大有年。噫!旅游兴镇,耕牧田园。歌吟咏志,锦绣花天。
阆苑国医堂赋
李文明
山河形胜,太极晃朗。日月辉耀,羲皇演以河洛;阴阳生发,书契辨以法象。噫!尝百草而论将来,制九针而思既往。
阆山叠翠,渝水钟灵。中医津渡,杏林鉴铭。集验方流播,张墨斋众望,杨遇时胜评。悬壶并善,济世于诚。医院者,怀仁医馆、济贫医药社、义诊所是也。一心知药味,千论有嘉声。巴蜀添国手,滇黔著誉名。赵雷肖邓,深谙本草:王李韩冷,求诸内经。终究扬中医之传统,到底振医界之复兴。耶!跨世纪院史陈列,数千年医典大观。国医堂上,拜师殿里。蒙旌功,进位夺冠;受嘉奖,争优创先。院徽熠熠,院训谆谆,院歌连连。上级奖掖,班子同心,宗旨以公义:社会关爱,全员协力,医魂以正源。鸣乎!开四诊,创八纲。薪传代继华胥裔,功承辈出国医堂。提灯闪,誓言铿锵。贺众生之福泽有幸,兆亿万之康宁无疆。
阆苑聚仙碑铭
李文明
阆苑古城西南四里许,有鹤长园。其地青山拱卫,四象天成,状若鹤展双翼,又常有白鹤棲枝,故名。天上仙景,人间佳城是也。园以十二仙景、十二仙乐、通天仙道、观音菩萨、堪舆巨擘、天学宗师支撑园圃。更有《仙聚阆苑》青铜群雕凸显主旨,辉煌之至矣。
仰众仙聚首,俱蕴仙姿逸韵:张道陵剑指间道创丹成,率弟子白日飞升;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淳素纯朴之吕洞宾,游访阆中花山有遗踪洞庭;葛仙翁天目山留诗,终成千古绝唱;邀仙圣归去来兮,当是控鹤仙人;流盻于山水柔情绰态,有巫山神女款款而来。噫嘻!群仙列于天地,发鱼龙之巨伟,系之以辞曰:阆嬛福地,仙源梦乡。群仙毕至,园蕴瑞祥。维是不朽,流如海长。铭以昭之,天玄地黄!注:佳城:墓地别称。道创丹成:张道陵天师在云台创道丹成。遗踪洞庭:指锦屏山古纯阳洞。控鹤仙人:掌管神仙仙籍之人。
侯家大院铭
李文明
侯氏一族,或姒姓夏后氏之裔,或黄帝轩辕氏姬姓;或魏晋复姓为单姓。北徙南迁,然后入于巴蜀,宋明时遍于国中,而今阆邑侯姓亦旺族矣。古城南街侯家大院,系清保宁府末任同知贺麟州私家花园旧址。典型川北传统两进四合院落,小青瓦木结构,用料大气,工艺考究。桂花玉兰紫薇,堆金砌玉;石榴银杏海棠,惠眼溢芳。并匾联养心,书斋至乐,住乃安居,食可甘味。是为最美旅游院落也!感而铭之:明明照未央,风正奏悠扬。何以为迁客,于斯枕大江。热肠依古道,游子恋仙乡。但语承平好,花开朝日长。
古城保护神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保护与开发三十年
李文明
阆中,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全国整体风貌保护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中国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阆中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古城保护文本,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阆中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建树、史载和多维度全景展示。经历风雨激荡的三十年,在古城建设者的努力下,阆中古城保护与开发步入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名城的认可期
地处川陕咽喉的西南重镇阆中,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历代王朝均在此设置郡、州、军、路、府、道治所,清政府更于此设四川省会达二十年之久。故阆中历来为川北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在时间座标上具备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构成要件。民国以后,因为历史重镇和政治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经济区位和现代交通格局的重新架构,阆中的城市建设才不情愿地步入低迷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面对“文革”和自然力的破坏,古城、古街、古院破败衰颓,不断被蚕蚀,大量文物古迹遭受严重毁坏。通济渠变成了臭气冲天“龙须沟”,土马路成了烂泥路,古城周边的风景区被毁林开荒,山体轮廓严重受损,早已成了一座座“剃头”山,昔日美景不再。当共和国的航空母舰驶进了改革开放的一九七九年,阆中古城的建设者们面对古城也开始了新的思考,新的征程,城市建设中的保护意识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古城保护的第一个十年,古城建设者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请四川省建设厅一批专家、学者到阆中进行实地的、抢救性的调研,同市城建局一道用半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了学术专著《阆中古建筑》,奠定了阆中古城在“巴蜀古建筑中实物宝库”的重要地位。从上世纪的一九八五年起,阆中提出“跳出旧城,开辟新城区”的总体规划思想,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它,决定了古城命运的走向和古城发展的未来。一九八九年,《天津大学学报》发表了戚珩、范为教授所写的二万字宏文《古城阆中的风水格局》——他们经过两月有余的细致考察、调研,厘清了“阆苑仙境,风水宝地”的风水底蕴之所在,推动了专家、学者对我国古城建筑及地理环境在风水学方面的应用和成果研究,更科学地诠释了风水理论与古城环境意象,成为阆中打造“中国风水古城旅游观光目的地”主题定位的先声。紧接着邀请全国知名城建专家、学者郑孝燮、罗哲文、王景慧、郭旃等权威莅阆考察,为古城保护把脉,并组织本土一批对名城保护有责任良知的仁人志士,全方位挖掘梳理阆中的历史和文化,整理出近十万字和数百幅图片资料,积极准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等全国、省级报刊杂志和中央电视台等传媒而大力宣传阆中,着手编写资料性图书《阆中古城》等,从而使阆中在一九八六年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举成功,成为全国第二批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是阆中城市建设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个古城保护起步的平台。保护,最大限度的保护使阆中潜在的价值愈来愈显明,与此同时阆中城市的保护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