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叩问阆中教育的奇迹

      

前言:本文作者系峨眉山市胜利镇小学校长向桂英,中学高级教师,任校长十年有余,主研的普教科研成果曾先后获省政府三等奖、省教厅一等奖。这篇文章是她于年1月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年会阆中教育后有感而发。纵观阆中教育,反思峨眉教育,凭着对教育的眷念和责任,踏实践行“宜学峨眉幸福教育”这一理念。

          

年1月,我有幸参加了在阆中市举行的“阆中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现场推介会暨中陶会年年会”。来自18个省市参会的多位参会人员分成三个组,深入阆中大山深处,探寻幸福教育的真谛。尽管路途颠簸难受,可每到一所学校,总会精神倍增。踏进校园,那种翰墨书香、自然蓬勃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去。同行的一位领导说:“等我55岁的时候,就来这样的地方教书。”我说:“不用等到你55岁,我办起这样的学校,等你来!”

阆中是国家级贫困县,所到之处,学校还保留了一些小青瓦房,这样的校舍,在峨眉差不多已经绝迹了,早就由标准的教学楼取而代之。但就是这些小青瓦房,通过匠心独具的改造,都变成了坐落在校园里的一件件艺术珍品。山墙上是孩子们的笑脸墙,窗落边是师生的开放书架,斑驳的门板被师生们涂鸦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留下了师生成长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统一穿着单薄的校服和现在少见的白球鞋,但个个朝气蓬勃,充满阳光,与城里孩子无异,完全看不出山里娃的胆怯与羞涩。小导游更是口齿伶俐,落落大方。大课间活动各具特色,让人忍不住要全程拍下来。教师们着装简朴,言语谦和,举手投足之间透着儒雅与笃定,个个神清气爽,笑逐颜开。我相信:在阆中朴素教育理念的熏陶下,这里的师生真的是幸福的!教科局礼堂的那台文艺晚会,更是阆中素质教育的成果展示。节目全是由阆中各个中心校编排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歌舞,节目质量近乎专业水准,厚厚的阆中情谊在礼堂久久回荡,观者纷纷评价:不亚于春晚,令人震撼啊!

不禁叩问:阆中,这个国贫县,教育怎么就能扬名四海,令全国瞩目?阆中教师,怎么那么幸福和快乐?阆中学生,生在大山深处,怎么就如此阳光与自信?小学一、二年级不考试,三年级以上实行综合评价,语数外只占55%,阆中高考为何每年清华北大浙大上线20多名?

一、清晰教育思路,回归教育本真

汤勇局长在主题发言时说:“学校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六年后,三年后,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应该是教育者应该有的最基本最朴素的良心和初心。”这也是我这些年时常思考的问题。阆中依古朴优雅的人文环境提出了“朴素而幸福”的教育理念,从困顿迷茫中逐步清晰的发展思路,以“雄鹰再生”的勇气突破困境,正本清源,坚定以质为根,以平和的心境,诚恳的态度,还教育以质朴、本色与宁静。遵循教育规律,在不急不躁和真抓实干的朴素教育中将孩子们推向健康、快乐和幸福的彼岸。

反思峨眉教育,我们已经有了“宜学峨眉幸福教育”的顶层设计,如何将我们的教育办得“宜学”?办出“幸福”?办得如阆中的学校,磁铁般地紧紧吸住孩子们的心?只有回归教育本真,彰显孩子的天性,办适合每个孩子自然发展的教育。就学校而言,个人认为应该从校园文化、课程改革、书香阅读、社团活动等方面踏实践行着“宜学峨眉,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努力推进教育改革。正如汤勇说的那句话: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有多么遥远。

二、凝聚教育智慧,办有灵魂的学校

本次学习,我们走访了6所学校,一校一品,妙不可言。你难以相信这是国贫县的山区学校。除了笑脸墙和文化门是统一要求以外,其余均根据学校地域特点和本地文化特色展现各自的文化品味。每所学校都秉承朴素教育思想,践行朴素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全由本校师生一起策划,一起动手,一起涂鸦,没有文化公司的华丽包装,没有装饰公司的刻意打造。校园的每一块地,每一面墙,每一扇门,每一个角落,处处展现师生的智慧与创新,处处饱含师生的热情与期许,近乎专业水准的雅致与朴素令人折服。我们深深感受到校园文化对师生无言的影响和无声的浸润。这里的老师不但专业能力不亚于城区学校的老师,更可贵的是他们在用心做教育。所到之处,除了看和听,我还喜欢问。问孩子们的心声,问老师们的感受,师生无不流露出对学校的眷恋与热爱。阆中课程改革最具特色的是农耕文化课程和劳动实践课程,每所学校都有,各有侧重,异彩纷呈。这些课程不仅是本地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更是对年轻一代质朴无华和感恩教育的最好课程。老师们说:“好多新的东西,我们也是边学边教,边探索边创新。”“和孩子们一起劳动,一起探究,一起创造,一起成长,我们乐在其中。”孩子们说:“我们喜欢在学校和老师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到了周五都不想回家。”阆中的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山区腹地,这些山区学校,因生源不足,以乡镇为单位,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老师就是他们的恩师和父母。每位教师在学校都有周转房,每套周转房都有政府送的四件套: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柜,一张床。汤局长说:“要让我们的老师体面地、有尊严地活着。”每所学校都有3-5亩的试验田,师生在试验田里一起学习农耕文化,一起体验劳动的快乐,农民荒废的土地成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良田。师生在劳动中学会创造,在劳动中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增进感情。老师们在学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忙,并快乐着。作为阆中教育的一份子,他们在自己的三尺讲台和试验田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谱写着篇篇教育华章,在阆中的山山水水间托起一颗颗灵动闪耀的教育之星。

三、专注教育表达,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汤勇主题发言时说:“教育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才,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人,教育不是让孩子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孩子的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幸福比优秀重要。”“我们不要把教育办成世界杯,而要把教育办成奥运会。世界杯是以其他队伍的牺牲或者失败为代价,最后造就一个世界杯的获得者,除了冠军之外,其他的只能含泪离开;而奥运会的金牌有多块,每个选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参加,展现特长,展现自我。”同为教育人,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认知。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简单的贩卖知识,或者将学生教育成千人一面的产品,那真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国的悲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生来就一模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着眼于人复杂而长久的生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除了不断深化国家课程改革,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外,我认为根据学校实际,研发校本课程和组建特色社团是最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表达。在阆中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社团,所到之处,师生作品玲琅满目,栩栩如生,歌声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素质教育在大山深处,早已不再是一句虚无的口号。

四、着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

阆中从年起,一、二年级语数不考试,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三年级以上语数外统一考试成绩只算55%,其余45分是综合素质评价分。得知到这个信息,我大吃一惊!这样干,行吗?孩子们到了初中跟得上吗?高考场上有竞争力吗?我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走进阆中古镇,偶然间走到阆中中学门口,一组数据让我们折服:年本科上线人,清华北大浙大上线20余人。

弹弹唱唱,写写画画就能成就一批莘莘学子?毕竟,重点大学的文凭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啊!带着疑问,我访问了城北小学的郑小敏校长。这些年,阆中教学改革是扎扎实实的,他们把着力点放在课堂的有效性上,提倡“生成的有效课堂”,将之作为阆中践行朴素教育的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品质。据了解,阆中拥有一批年轻的、多才多艺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年以来,陆续补充了0多名新教师。可想,之后的10年,阆中教育将会攀上怎样的高峰!对比峨眉教育,令人忧心:峨眉现阶段的教师大多在45岁左右,年轻教师所占比例低,不但不利于当前的教育发展,十年后将有可能出现崩塌式的断层!

另外,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阆中教育的“绿色评价”,对他们推行的朴素教育理念形成了有力的保障。阆中综合素质评定包括:操行评定、学科质量监测、体质检测、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测试、艺术素质测评、个性特长测评六个项目。前三项跟我们差不多。后三项:动手实践是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测试;艺术素质测评则是从书法、绘画、唱歌三项中选一项现场展示;个性特长是学生只选一项特长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六项按比例折算综合成绩为综合素质评价得分。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如果一个区域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分数,那么学校就只会抓应试;如果对教师对学生评价只看分数,师生就不得不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学校倡导的校本课程、书香阅读、社团活动等就难以推行或者推行缓慢。给校长面子的老师最多也就应付了事,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更不要指望能跟我们一起推行。因为他们的眼里脑里只有分数,认为语数外之外的其他课程都是花拳绣腿,瞎耽误功夫。评价这个“指挥棒”实在值得我们认真考量。

阆中,“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阆中教育,没有因为贫困而懈怠,他们用小钱办大教育,凭着对教育的眷念和责任,从最本质的规律做起,逐步改头换面,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星。阆中教育改革的思想、方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朴素而幸福的阆中乡村教育给我的启示是守住一颗初心,保持一颗爱心,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差异,踏实践行“宜学峨眉幸福教育”的教育思想。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当下中国的教育,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责任,有能力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那间教室,那所学校。

          阆中教育图片赏析

“宜学峨眉幸福教育“。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dl/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