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曾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作为一名曾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可爱的人”,时年22岁的苟祯合亲自陪同魏巍,冒着战火硝烟进行了两天的采访活动。
苟祯合出生于阆中市东兴乡,父母都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年新中国成立时,苟祯合刚满18岁,在见证了新旧社会迥然不同的面貌后,他在心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埋下了特殊的感情,连做梦都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而这一梦想也很快得以实现。
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不久,美国宣布出兵朝鲜。这年10月,刚满19岁的苟祯合在家乡阆中报名参军,体格强壮的他被一眼相中,并在次年3月就随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与一同参军的战士相比,苟祯合文化水平稍高,而且做事积极认真,所以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师团3营9连后,就直接担任了文书职务。由于所在的连队属于步兵,一直战斗在前沿阵地,在美军飞机的日夜轰炸下,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年11月,美军窜到朝鲜北部长津一带,狂叫着要冲向鸭绿江。苟祯合所在的部队奉命沿着长津湖畔绕过美军进入后方,准备以合围之势将敌人歼灭。当时还是冰雪天,志愿军战士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以积雪作掩护,经过丛林和沟渠,步行了近几十公里的路程。
11月27日夜间,当苟祯合的连队到达一个叫新兴里的地方时,进攻的冲锋号吹响,疲惫的战士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与美军进行了正面交锋。冰冻了的土地像铁一样坚硬,根本无法挖掘避弹坑,苟祯合和战友为了尽快拿下重要阵地,与对方展开了肉搏战。
冲锋,再冲锋!为了夺取阵地,有时一天之内要连续三、四次发起冲锋,同时,还要抵御对方连续四、五次的反扑。空中有美军成群的飞机扫射轰炸,地面有密集的火力集中射击,在枪林弹雨中,许多年轻的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苟祯合也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在作了简单的包扎后,他仍然与战友们一起坚守战斗岗位。
这场阵地争夺战连续进行了八天八夜,最终敌人彻底溃败,苟祯合随后被转移到后方疗伤,立下二等功一次。但直到回国后,苟祯合才知道自己经历的就是著名的东线战役,这场战役还给了他另一个深刻的记忆——由于药物缺乏,他的腿伤没有彻底治愈,到现在,他的腿关节一遇冷天还隐隐作痛。
年2月,他被批准重新回到所在的连队,继续担任文书,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和传递。6月初,他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说是有一名记者要来采访,请他先收集一些先进典型,然后在记者到来后陪同对方开展工作。当时的他还不完全了解记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但依然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收集了一些战士的英雄事迹,并提前进行了整理,准备在记者到来后提供给对方。
一天上午,苟祯合所在连队正在半山腰的防空洞里休整,营部来了几名领导。在彼此寒暄了几句后,其中一名戴着眼镜的人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绍:“我叫魏巍,是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记者,今天到你们这里来,一是向你们学习和问好,二是收集一些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大家大胆地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战士们杀敌时个个英勇,临到喊讲话时却都显得很腼腆,魏巍的话音刚落,下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却没有一人愿意主动发言。看到场面尴尬,连长崔天祥及指导员耿文富忙喊苟祯合拿出事先整理好的几个故事,递给了魏巍。魏巍接过本子后,直接放进了包内,他提出要求,要亲自到战士中间去了解,自己动手作记录。
苟祯合被连队领导指定陪“魏记者”采访。一看对方戴着眼镜,拿的也是很少人有的“自来水笔”,苟祯合觉得对方一定很有文化,估计还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干部。由于从未见过“大领导”,苟祯合当时心里非常紧张,他很担心无法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好在魏巍讲话随和,而且平易近人,很快就打消了他的种种顾虑。
年,魏巍(右)医院访问志愿军模范护士罗克贤。
由于当时战斗还在继续,多数时间只能蹲在潮湿的防空洞里采访。魏巍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穿的也是和志愿军战士一样的衣服,战士们也没有把他当外人,想到啥就说啥,有的还向他问起祖国的情况,有的还请魏巍给家里人捎封信。对于战士们的提问,由于志愿军战士来自祖国各地,魏巍听不懂方言,就让苟祯合帮忙翻译。苟祯合觉得他多数时候只是在和战士们聊天,可当魏巍离开时,他看到魏巍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的记下了大量素材,而且字迹非常漂亮。
在为期两天两夜的采访活动中,魏巍与战友一起啃压缩饼干,同样用山上的积雪来解渴,这给苟祯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访的精神所折服。分别时,苟祯合还特意要了魏巍的联系地址,准备回国后向他学习写作知识,遗憾的是,直到魏巍去世,他也没有找到机会登门拜访。
年,时任总政创作室副主任的魏巍在北京莲花池留影。
就在陪同魏巍采访之后不久,年8月,苟祯合所在部队接到了回国的紧急命令。他与其他志愿军战士一同离开朝鲜,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回国后,他没有忘记陪同魏巍采访一事,很想知道“魏记者”在朝鲜采访后写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但由于当时的环境限制,他这个现在看来很简单的心愿当时却一直没能实现。
年6月中旬,苟祯合随部队到辽宁大连、旅顺等地接受训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这篇叫《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
他随手翻读,发现里面写的内容非常熟悉,忙回过头去看作者的名字,竟是已经分别三年的魏巍的大名。文章中所写的情节,都是在朝鲜战场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其中战士在防空洞里吃炒面和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苟祯合所在的连队。苟祯合反复阅读此文,每读一次都备感亲切,可惜的是,这本杂志后来因多次搬家而遗失。
年,经人介绍,他与阆中老家的女孩杨玲结婚,随后不久,他从部队复员,回到阆中工作,并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后又搬往成都生活。直到大儿子在贵州都匀市的一所学校当上了校长后,他和老伴才迁至都匀市,而老家的房屋也送给了别人。
虽然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但苟祯合始终没有忘记在朝鲜生活和战斗的那段经历。他的二儿子和女儿都在深圳工作,他和老伴在邮政报刊亭卖报刊。年8月28日,获悉魏巍去世的消息后,他当即给魏巍的亲属邮寄了吊唁信和慰问信。
阆中籍老战士战士苟祯合魏巍是朝鲜战场上那些感人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一名志愿军老战士,苟祯合忘不了魏巍,更忘不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段生活和战斗经历。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网友爆料发帖内容不代表联播阆中认同,其描述或证实其观点若有不实,请联系我们处理。
凡是向联播阆中爆料的小伙伴,一经采纳即可获得红包奖励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