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简介
袁勇四川省阆中市人,年生。先锋诗人、诗歌评论家,现任四川省阆中市作家协会主席。先后执编《名城文学》《诗研究》《地铁》等民间诗刊。80年代末创办“中国火鸟诗社”。在《诗刊》《星星》《作家》《诗歌报》《青年作家》《延安文学》《花城》《文学港》《牡丹》《贡嘎山》等国内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作品并获奖。代表诗歌作品有《动词的先驱》《汉诗之血》;代表诗歌评论有《深陷价值结构中的诗歌英雄》《21世纪诗歌写作和汉语言的价值重建》。著有《秘境》(诗集)《缪斯为你打开绿灯》(诗歌理论)以及《消逝的古格王朝》《飘一代》《小资的幸福生活》等十多部社科类作品万字。年出版文化随笔《读阆中》。
《读阆中》收录了作者解读阆中历史人文、民俗以及题序文章26篇,其中《从昆仑山流淌下来的阆苑古韵》为他早年写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阆中历史人文灵荡神飘近乎诗意般虚妄的痴迷。这些文章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已经跳出了阆中,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书分三部分:《读阆中·天行健》《读阆中·地势坤》《读阆中·善若水》。《读阆中·天行健》5篇文章,主要收录远古人文以及侧重天文祭祀有关的文章。《读阆中·地势坤》共12篇文章,写阆中本土名人和在阆中为官有声的外籍名人,一人一篇,题目格式相类,集中表达了传统价值观的方方面面。《读阆中·善若水》7篇,属于综合类,《读阆中》是想给更多的作者读者打开视野,提供“引子”,让后辈将阆中老祖宗的历史文化,延续传承。因为文化才是古城的灵魂。文化是靠文化元素延续传承的,古城是文化的载体,读古城也就是续文化的血脉。
袁勇诗歌选录:
观星楼
在观星楼观星
不是朝天上而是朝脚下的江心这条古老的江里栖息了头顶所有的星空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能会听见江中星体之间的对话他们说着大地上的忧伤往事同时也说着玄奥得令人无法想象的话语
假如你想彻底弄个明白就学我曾经试过的那样到江边掬一捧清凉的江水浇进自己的眼睛你的眼中就会呈显全宇宙的灿烂星云
打马谣——献给蜀中花木兰韩娥
三岁骑竹马竹马,竹马,韩娥骑你走天下
韩娥小,天下大竹马不吃草,天下乱如麻
韩娥人小不害怕
时光短,影子长七岁开成美人花如花,如花,韩女练拳不恋花
马山窝的汪汪水照见韩娥的弯弯眉西河流的汪汪水亲过韩娥的白白牙
最爱仗剑花石坝花石坝,花石坝石花层层起,拳脚惊黑鸦
高乾山,高不过天空的雁翅
跑马场,圈不住韩娥的铁马
命比女儿苦,心藏男儿侠
十二年打马战沙场十二年额角绽刀花十二年呀,无处倾诉女儿话
断骨裂袍全无惧敢冲敢拼敢斯杀“嘚儿驾!”勇胆震云川“嘚儿驾!”忠孝贯锐甲
闲来戏马春山坳满山忽开鸳鸯花心头一句“情郎奴的哥吔”
铁马换竹马,骑着竹马到马家
赤岸山,望飞雁乡愁如鸟飞高乾叔父故去搭孝棚寒来暑往守三年刀光剑影梦里过情归故土心归窝钟鼓楼下竹马喧木兰英姿香人间
年2月,阆中
《读阆中》之
《张飞:马蹄嗒嗒,秋草长遗阆地愁》
袁勇
张飞,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为三国时蜀汉重要开国功臣、五虎上将之一。官拜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的头被带到东吴,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汉桓侯祠)和张桓侯庙(张飞庙)。
一、阆中为什么如此重要,非要派张飞镇守
三国时期决定蜀汉生死的战略要地当属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汉中,而连接这两地的枢纽则是阆中。我们来看看这个时间段:刘备年定益州“以飞领巴西太守”,当时汉中未取,阆中处于最接近汉中的战略位置。曹操新占汉中,张飞就处在与曹军对峙的第一线。年,曹操攻陷汉中后,刘备宁肯把半个荆州让给东吴,也誓必要拿下汉中。汉中之争从此开始。年,张郃南侵巴西,张飞在宕渠击败张郃,为刘备对益州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刘备亲率大军举倾国之力征讨汉中。拿下汉中后,派魏延镇守汉中。张飞在阆中按兵待令。由此可知,阆中在三国时期等同于一个距蜀汉权力中心最近的小汉中。阆中坐守嘉陵江,溯江而上过白水关,是通汉中的正道;顺江而下直达江州,可通东线;到成都也很方便。可见阆中是连接西川和荆州的纽带,是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可以说,阆中就是蜀汉政权的第一个生死重镇。
为什么派张飞镇守阆中而不派其他人呢?关羽守荆州,魏延守汉中,马超督临沮。临沮东接荆州西连阆中,刘备把新降不久的马超放在关羽、张飞的中间,体现了刘备的御人之慎。再说赵云。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论武论功,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但论勇敢,在刘备眼里赵云是数一数二的,刘备称赵云“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所以,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镇守荆州;张飞为右将军,领巴西太守;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而赵云仅得到翊军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近卫军、御林军的统领。赵云不被重用,可能的原因如下:赵云与刘备相识于依附公孙瓒期间,那时刘备的军职是别部司马,赵云没有军职,后来刘备当上徐州刺史,不久投奔曹操,被曹操以朝廷的名义正式任命他为左将军,相当于朝廷的大军区司令,任命关羽为偏将军,相当于副军长;任命张飞为中郎将,相当于师长。赵云因不在刘备身边,仍然没有军职。直到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派赵云收服荆州江南四郡,职务才是偏将军,而这时关、张已是将军。赵云的个性是忠勇不讲名利,所以刘备娶了孙夫人后专门把赵云安排在身边做自己的贴身侍卫。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大封群臣,马超、关羽、张飞、黄忠分别晋级为左前右后四方将军,魏延封为镇远将军,而赵云还是翊军将军。赵云的资历和名望比起关羽、张飞来有很大的差距,又时断时续隐居在野,再加上他的忠君护主,恪尽职守,所以就没有镇守一方。
刘备赤壁之战后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占东汉荆州西部)、益州及汉中。蜀汉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可见巴西阆中在蜀汉与曹魏、东吴的对峙中,北助汉中拒曹魏、东抗孙吴,关键时刻,还可连孙吴共同拒曹。也可直接与益州聚合,直抵孙吴。巴西阆中在蜀汉时期,是纽带、守盾更是长矛,攻守皆可,聚离皆宜。
二、张飞在阆中都干了些啥?为什么阆中人立庙祀之
张飞镇守阆中期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郃战,大败张郃于瓦口隘。瓦口隘遗址现在尚存,位于阆中石子乡,遗址东西长米,南宽米,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中有小说设置。《三国志》记载则相对可靠,整个战况大致为:曹操据南郑遣张郃屡犯巴界,时巴西郡守张飞屯兵阆州,设防御敌。建安二十一年,张郃攻取巴西被张飞击败,后逃到宕渠山,张飞和雷铜追至山下安营扎寨,每天叫骂挑战,并坐在帐篷中饮酒,大醉而眠。张郃在山上得知张飞每日在山下寨中饮酒取乐的消息,不由大怒:“张飞欺我太甚!”于是传令下去,夜深之时下山劫张飞军寨。当天晚上,张郃带领人马绕道下山,径直来到张飞寨前,远远望去,只见张飞大营灯火通明,张飞正端坐在帐中。张郃一马当先,杀入大帐,挺枪直刺张飞,一枪刺倒才发现原来是个草人。张郃惊慌失措,知道中计,便转身退去,却被一员大将挡住了去路,见他怒目圆睁,手持蛇矛,正是张飞。张郃只得与张飞死战,且战且退,忽见山上军寨火起,知道大势已去,只得逃往瓦口关去了。张飞自己带领数十人前往探察路径,从逃难的百姓口中探听到了直通瓦口关的小路,用计一举拿下了瓦口隘。
张飞镇守阆中期间,智败张郃保境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平时张飞大力推广栽桑养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张飞不但是一个带兵打仗的英雄、猛将,而且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地方官,他每天安排兵士巡城守街,凡是有恶霸山贼,都要揪出来严厉处罚。张飞身上所具有的忠勇、仁义、爱心,其实正表现了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阆中百姓非常爱戴张飞。
“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自此之后,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余年。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四合院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百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的“汉桓侯祠”大匾。两次间壁前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装点得武将殿府肃穆、庄严。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均沿45度出斜昂,昂嘴呈象鼻状,四根巨大的内柱均为四瓣镶嵌的梅花柱,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印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楼左、右两边木牌坊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垒,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将军张桓侯祠》石碑两通。穿过敌万楼后30多米的小广场,面阔五间、宽22米的大殿矗立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气势雄伟。中间五级踏道直上大殿,踏道两侧和明阶前的石栏,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走兽图案,装饰古朴典雅。仰视殿内头戴王冠,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的张飞塑像竖眉瞠目,不怒而威。巨钟、战鼓、铁鞭、蛇矛分别置于左右两壁,气氛肃穆、威武。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内起一石券,内塑雄壮威猛的张飞武官像。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坐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墓左后侧为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
门前原有明万历四十年铸造的铁狮一对,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飞机炸伤,“文化大革命”被毁,现今为一对石狮。“敌万楼”有已故阆中名人戴则明先生撰写的门联:“刑马盟天地,死愿同年,一生专护汉家鼎;挥戈伐楚吴,变兴子夜,千载空余敌万楼”,精准地说出了张飞的一生,其中包含对时间、生命和自然的哲思令人深悟。大殿中张飞文像两边有当代学者、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对联:“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清新晓畅,令人快慰。清同治十年(年),刚满18岁的才女梁清芬,就为阆中汉桓侯祠撰写出语惊四座、令人仰止的楹联:“上通南郑,下接西川,全仗葭关之险,想汉天子业虽偏安,藉此可能成一统;誓灭东吴,气吞北魏,常昭阆苑之灵,看张将军神留遗像,至今犹觉恨三分。”如此纵横捭阖、大气磅礴的笔势和穿越时空的张力,很难想象出自一个娇滴滴的粉蕊之手。
三、另类视觉看舞文弄墨的张飞和他的嫡亲
“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的张飞,不仅骁勇善战,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据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清代《历代画征录》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明代《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同时在四川流江县还发现了《张飞立马铭》摩崖石刻,又叫《八蒙摩崖》,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所述等书皆有记载。《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郃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蒙头(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县)。张飞以少胜多,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他非常高兴,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蒙山石壁上,刺凿下与这通“立马铭”正文相同的两行隶体大字,以示纪功勉士并兼羞曹军。此方汉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清末,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鉴古。其依家藏原拓将“立马铭”重新凿刻于八蒙石壁上。可惜如今八蒙山连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陕西岐山现存一通碑刻,是清光绪七年(年)任陕西岐山知县胡升猷时依拓本重新刻碑,为青石质,宽厘米,高38厘米。铭文正文是隶书云:“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隶文后附一小跋,颜体,是胡升猷题识:“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捡家藏拓本重钩上石。侯之精灵如在目前,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碑刻正文笔画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浑朴敦实。横画“蚕头”暗藏,“燕尾”明显,既具时代特征,又显个人风格,而且极具婉转圆通的韵味。中锋藏锋如锥画沙,很是精妙。整体布局不杂一丝浮躁之气,极为认真。又因其依旧拓而刻,笔面颇多漫连,故又不失古茂之风,令人颇多玩味。铭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颜体书写,令人耳目一新。拓本及此碑现存陕西岐山。现在阆中张飞庙内,仍留有《张飞立马铭》的清代摩崖拓本。
阆中桓侯祠张飞塑像两旁有一副有趣的对联:“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这对联是诗人流沙河看了张飞庙后有感而发写下的名联,评价张飞是个文武兼备的英雄,对联讲到“八分书”就是指当年张飞镇守阆中时留下的书法佳话。汉时的隶书叫作“汉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元吴镇《张翼德祠》诗作云:“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年)拜车骑将军。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象也恐怕比不上。这是对张飞书法艺术的高度评价。
张飞大败张郃之后,心情舒畅,便带上吴班、马齐几个近臣去丰都一带巡察。到了丰都,他听说真多山峰秀林幽,风景好看,又是汉朝中大夫王方平隐居修道的地方,就要去游真多山。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张飞冒雪登上了真多山。他观看了山上道院名胜,寻访了王方平采药成仙的地方。第二天回到丰都官衙,不禁心血来潮,信笔写下了游真多山的游记《真多山题铭》:“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十九字的游记,有见,有闻,有景,有情,简洁干脆,体现了张飞个性特色。千百年来,张飞写游记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十分可惜的是,张飞所画的美女图早已失传,要不然现欣赏猛将笔下的美女,该是别有一番风情。如今,只剩下张飞的立马铭可以让我们遥想张飞当年意气风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待为宾客。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意思是:“你用刑太严,甚至有时杀错人,又每日鞭打犯错误的军官,打完之后又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一点防备也没有,这样下去必然会惹祸上身。”但张飞始终没有醒悟,不幸被刘备言中。刘备听说张飞的军营都督有紧急事情上报时,就猜到是什么事情了。刘备说:“噫,飞死矣!”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更是给了他黑脸的形象。但根据现在的一些调查,特别是在四川一带出土的文物中显示,张飞很可能是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个彪悍的粗人。而且历史上的张飞也算是河北的一个小小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史料曾记载过张飞的爱好是练书法,并且写得非常好),生有两女均为蜀汉后主皇后,相貌应该不差。
大名鼎鼎的张飞谁都知晓,张飞的嫡亲呢?历史上关于张飞的母亲相关记载很少,只提到他的母亲姓吴,因为无事生非(吴氏生飞)。三国时蜀将张飞的老婆是夏侯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为夏侯霸之从妹,夏侯渊侄女。《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魏略》: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两人共生育二子二女,其二女皆为蜀汉后主皇后。夏侯渊死后,将其下葬。张飞长子张苞,早夭。张飞次子张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张苞长妹,刘禅之妻。先被纳为刘禅之妃,后立为皇后,号敬哀皇后。年卒,葬南陵。张皇后,张飞次女,刘禅之妻。其姊敬哀皇后死后,于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阳。张遵,张苞之子,为尚书。魏灭蜀之战时,随诸葛瞻守于绵竹关,与邓艾交战,战死。
四、徘徊在阆中和云阳天空那些久久不散的阴影
自古英雄之死,都有些神乎其神的传闻故事。张飞之死,传的最多的一个版本是:建安二十四年(年),关云长败走麦城被杀,蜀汉章武元年(年),刘备令张飞领精兵万人,从阆中顺江而下,在重庆会师后共同伐吴。张飞接到命令,立即派部将范强、张达赶造白盔白甲,限三天造好后挂孝出征。范、张二人把白色的盔甲,误听为一百套盔甲。心想,主帅军法严厉,三日内哪能造好百套盔甲?完不成必定遭受严惩。于是二人就去面见张飞,要求宽限时间。哪知张飞报仇心切,不但不允,还将二人捆在树上、重打五十军棍,并严令道:“若不按期完成,休怪我手下无情!”范、张二人私下商量,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杀了张飞投奔东吴,或许还能立功受奖。当天晚上趁张飞喝得酩酊大醉,混进帐中杀了张飞,包裹了首级,顺江南下,星夜往东逃走。来到云阳码头,才知道东吴已派人向刘备求和,二人知道大事不妙,便把首级甩在江中,赶紧逃奔他乡。云阳铜锣渡口,有个打鱼的刘老汉,曾是张飞手下的马夫,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多亏张飞救了他的性命,又送他银两,帮他回到云阳老家打鱼为生。这天晚上,他连下几网都没打起鱼来,正在纳闷,忽然拉起沉甸甸的一网,满以为捞到了大家伙,忙起网一看:哎呀,却原来是颗人头!刘老汉吓得心头咚咚直跳,赶快提起锡壶,喝了几口烧酒,壮着胆子仔细一看,见这个人头怒目圆睁,剑眉倒竖,大惊道:“哎呀,这不是张将军的头吗?”刘老汉将人头好生包裹,邀约乡亲筹集了一些银两,把张飞头颅埋在渡口侧边的飞凤山下,与阆中张飞墓遥遥相望。这就是后来的云阳张飞庙所在地。这就是民间所传“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故事渊源。
其实,在英雄的传说故事中,一定包含了老百姓对真善美忠勇信的信仰,比如张飞,当地还流传这这样一个趣事:张飞在阆中遇害后,阴魂一直不散,有一年嘉陵江涨大水,一夜间,洪水淹没了大半个阆中城,全城男女老幼呼天喊地。喊声惊动了庙内张三爷。张三爷叫来张苞问:“哪来的喊叫声?”张苞说:“嘉陵江涨大水,洪水已淹到西门城口。”张飞一听,立马带着张苞、马齐几个随从,快步登上西门城墙,他望着那滔滔的江水中遭冲垮的房屋和漂浮呼叫的人畜,大喊一声:“抬我的丈八蛇矛来!”张飞用蛇矛指着江水喝声:“退!”洪水下退几尺;“再退!”洪水又下退几尺。张三爷又把丈八矛放在江中,朝江对岸一推,蛇矛像一条乌蛇,摇摇摆摆游向对岸山下,那山立即裂开了一条丈八宽、丈八深的溪沟,洪水就顺着溪沟乖乖流走了。这条壕沟今天叫“白溪壕”,传说就是张飞用丈八蛇矛戳开的。从这以后,无论嘉陵江涨多大的水,西门城口总是淹不着的。
总之,在阆中百姓的心目中,张飞是他们公认的英雄,阆中乡贤在桓侯祠的匾额上称张飞“虎臣良牧”,是对张飞最高的礼赞。当然,张飞对阆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忠勇激励着阆中人在工作生活上知难而进,遇到挫折毫不退缩。阆中人民也传承了张飞的侠义豪情,爱助人为乐,豪情仗义。特别是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后,随着阆中古城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张飞命名的旅游产品犹如一夜春笋冒了出来。我们的张飞牛肉、张飞醋、张飞蚕丝被、张飞酒都为阆中人民创造了意想不到的价值。现在你走在阆中古城大街小巷中,总能听到人们专为张桓侯所写的《张飞英雄》的歌。如今在阆中人民心里,张飞一方面是英雄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纪的更迭价值的循环,对张飞的仰视和怀念已经成了老百姓对真善美的最后的坚持和守望。
\2月,阆中
来源
《读阆中》
作者
袁勇
编辑
投稿
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