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热读
?台州日报刊文
医院陈才江医师的援川事迹
让儿科中医在阆中“活起来”
——医院援川医师陈才江
他,是阆中孩子口中的陈叔叔,被患儿家长誉为“神人”。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才江。
援川,
多年的想法落了地
“因为这段经历,我的人生像打开了另一扇窗。”这是陈才江在援川半年之后的感悟。
为了响应号召,更好地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在得知有援川任务的第一时间,陈才江主动请缨,第一个要求去四川阆中。
“要一年半时间呢!”
“听说当地条件很差,和我们这跟本没法比啊!”
“吃麻吃辣,你身体受得了吗?”家人和同事的质疑声不断。
陈才江微微一笑:“没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大不了喝粥打地铺。”能够服务西部,给当地带去自己的中医治疗理念,这是陈才江想过多年的事。在一些影视剧里,那里的孩子生病了往往都没钱医治,陈才江想去看看,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四川阆中
年7月初,陈才江踏上征程,医院开展为期1年半的医疗支援。
阆中有位
“神中医”
跨越多公里,抵达的当天,陈才江就奔赴工作岗位。
可他没想到,第一天就遭遇“冷场”,前来问诊的人寥寥无几。原来,当地人给孩子看病习惯于西医诊疗,对中医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解与排斥。
干坐了一天,陈才江有些无奈和焦虑。到阆中的第一夜,陈才江失眠了:“怎样才能让家长转变观念,从心里上接受中医诊疗呢?”
第二天一早,一位妈妈抱着3岁的孩子急匆匆跑进门诊室,原来孩子高烧不退,还伴有惊厥。陈才江给孩子搭脉诊断,判断为热性惊厥,建议采用“放血疗法”,即予耳尖、十宣、少商、商阳放血。听到要放血,孩子的妈妈睁大了双眼,摇头表示不同意。陈才江从病因病机出发,快速简单地给孩子的妈妈普及了中医理论,并表示放血疗法能够让孩子马上热退、惊止,效果立竿见影。
看着陈才江笃定的神情,妈妈勉强同意试一试。一放血,刚刚还抽搐的孩子一下子就惊止了,身体摸起来也没有刚进来时那么滚烫,让孩子的妈妈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之后,陈才江还教了孩子的妈妈一些推拿的手法,用于提高孩子的机体免疫力。
这件事让陈才江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医院有一位“神中医”,看几眼就手到病除。虽然传得神乎其神,但陈才江知道,这其实恰是中医的精妙之处,只要看准了病,对症下药,就能确保疗效。
一次次精准的诊断,一张张康复的笑脸,陈才江的门诊量没多久就增到一天60个左右。遇上流感高峰期,陈才江会忙到厕所都上不成,经常因为错过饭点,随便扒几口冷菜冷饭了事。
“用疗效说话,变难治为可治,从配角到主角,只有这样,老百姓对中医的看法才会改变,弘扬中医、发展中医才有实现的可能。”这是陈才江到达阆中一个月后的顿悟。
让中医
走出去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代表,是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更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原创品牌。陈才江意识到,想让当地民众避免过度依赖西医,破除对中医疗效轻微、见效慢等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中医儿科在阆中“走出去”,走到老百姓的心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年8月19日是中国首个医师节,陈才江和同行的对口支援帮扶小组,在医院义诊,当下就解决了一些患者的病痛。
除了多次义诊,陈才江下了班也没闲着,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当地民众知道中医,认同中医理念。其实,在陈才江看来,中医药文化并不复杂,平时人们常常听到的体热、体寒、阴阳五行等,都是利用传统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命名的,但当下有过度将传统文化神秘化的现象,将中医搞得高深莫测,远离民众。
陈才江开始尝试记录一些心得,深入浅出地表达中医药文化知识;看病少用或不用艰深难懂的专业词汇;做些中医知识小册子,找来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
接下来,在阆中还有多天时间,陈才江想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的中医技术帮助当地孩子治愈一些疑难杂症,让少儿推拿、食物保健等国粹在当地发扬光大,让当地民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文/侯奖利周余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