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我国古代
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政府禁止私宰耕牛
限制民间食用牛肉
在小说《水浒传》中
梁山好汉大口吃牛肉
甚至成为了一种反叛精神的具体表现
而如今
牛肉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在北方一些地区
甚至超过了猪肉和家禽的占比
一说起牛肉
小伙伴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两个地方
潮汕和内蒙古
没有一头牛能活着走出潮汕
正如没有一只兔能完整走出四川一样
今天我们不说兔兔
尽管我们川渝对于牛肉的热衷
不及潮汕人民
但好吃程度却各有千秋
他们有他们的牛肉火锅
我们有我们各地的风味牛肉
在“论牛史”上
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NANCHONG
张飞牛肉
山围四面,水绕三方
天造地设,巴蜀要冲
走近素有“阆苑仙境”之称的阆中古城
随处可见与张飞有关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
比如汉桓侯祠(张飞庙)
阆中特产——张飞牛肉
阆中古城夕阳
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千多年来,阆中一直都是军事要塞。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曾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
世人多知张飞勇武过人,而对于阆中人来说他爱民如子、劝课农桑、治理有方,是百姓心中的父母官。因而,对于阆中的后人来说,张飞更像是心中的图腾和精神的寄托。
阆中古城夜景
张飞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牛肉表面为棕红色
切开后肉质纹丝紧密
不干、不燥、不软、不硬
食之咸淡适口
是宴席配餐,伴酒佐餐的绝佳之选
图源:文旅阆中
关于“张飞牛肉”的来源,当地人说法不一。有人说征战获胜的张飞,常以自己特殊烹制的牛肉犒赏将士,后人称其为“张飞牛肉”;也有人说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给厨师制作,故而用这种方法做出的牛肉便称作“张飞牛肉”。这些传说故事无从考证,大概率是现代商人讲述张飞与牛肉的故事以增加卖点,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阆中人对于张飞的无限情怀。
DAZHOU
灯影牛肉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
巴山夜雨,水墨达州
灯影牛肉便出产于此
图源:达州发布
灯影牛肉是达州市的汉族传统名食,精选牛后腿腱子肉切片,手工制作,色泽红亮、麻辣鲜脆、香脆可口、片薄化渣、风味独特而著称。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透出纹路,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故称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的历史和由来也是颇为有趣。相传清光绪年间,四川梁平县有个姓刘的人流落到达州,以烧腊、卤肉为业。他通过不断改进,制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说到命名,不得不提到一位大诗人——元稹。当年元稹在通州任司马,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种牛肉片,色泽油润红亮,肉片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夹起来,在灯光下,纹理可透,极为有趣,元稹当即唤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这种牛肉片就以“灯影牛肉”之名盛传开来,成为达州的一道名小吃。
如今
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达州市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LESHAN
翘脚牛肉地处川南的乐山市
历史悠久,名胜众多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从这里流过
自古便是水运商贸繁盛之地
因古代盛产“嘉州香海棠”
更有“海棠香国”的美誉
如今,许多人认为
乐山比成都“好吃”
乐山美食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跷脚牛肉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跷脚牛肉更像是一种汤锅,把牛肉身上各式各样的东西全都放到一起煮,包括牛肉、牛舌、牛肝、牛肺、牛心、牛肚、牛肠……常用药料有白芷、山奈、八角、香皮、茴香、草果、砂仁、白蔻、丁香、桂皮、香叶等。用料丰富,盛上一碗,香气四溢,汤鲜味美,蘸上干碟,令人回味无穷,好吃惨了!
图源:乐山文旅
跷脚牛肉起源于乐山苏稽镇,原杨湾乡的周村被称为杀牛周村,因为当地村民都以杀牛买卖牛肉为生,杀了牛之后,牛杂一般是不要的。后来,有村民觉得这样太浪费,就在老石桥畔将牛杂洗净后切碎就丢到锅中,加上生姜、辣椒、盐,煮熟后就吃。慢慢这道美食也就传开了。最初牛杂只能算是下层民众的食品,饭馆的条件也十分的简陋,只有一张方桌,没有凳子供客人落座,不过桌下有根横木,可以供客人跷着歇歇脚,因此,这道美味也因为客人坐着边跷着脚边食用而得名为跷脚牛肉。
穿梭在乐山这座城市
跷脚牛肉店就和钵钵鸡店一样
遍布大街小巷
跷脚牛肉也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名远播,享誉中外
GANZI
理塘牦牛肉甘孜州因绝美的景致
和独具韵味的民族风情
是许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蜀山之王贡嘎
人间仙境稻城亚丁
田园牧歌甲居藏寨
……
在这片收获了
山地、高原、草原、湖泊的土地上
一群群牦牛在愉快地玩耍
心甘情愿为人类的菜篮子做贡献
理塘草原
这里拥有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川西高寒草原,平均海拔米以上。拥有无污染的气候风土条件,川西高寒草原牧草尤为丰美,到处都能看到放牧的帐篷。理塘牦牛一生逐水草而居,所谓的放牧方式其实更接近半野生,整个生长过程都鲜少人工干预,自然而原始。这一切都使理塘牦牛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低脂肪、高热量、不腥膻,是当之无愧的“肉牛之冠”,具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特别是风干牦牛肉,肉质紧实,口感饱满,回味悠长。
随着甘孜州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理塘牦牛及牦牛肉也渐渐成了
甘孜具有地理标识的产品
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一探究竟
ZIGONG
火边子牛肉千年盐都自贡“因盐设市”
自贡美食以食盐为百味之祖
火边子牛肉作为其中一道经典
也传承了余年
图源:自贡文旅
火边子牛肉其形状薄如蝉翼,红亮透明;其肉质坚实,无筋膜、无筋腱,鲜香化渣,绵软可口;其味厚重,其香特异,回味悠长。因其鲜明地体现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遂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绝,也助推了自贡“食之府”的英名。
关于火边子牛肉的起源,一直以来,媒体和坊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大家当个故事听听就好。晚清时候,因为一次瘟疫,盐场役牛大量死亡,盐商损失惨重。结薪时,盐商拿牛肉来抵工钱,以致盐工领回家的牛肉多了,就得想方设法存储。盐工曾二娃把牛肉切成片状,伴上佐料,用柴火烤熟,就可存储些时日。但是,这样烤制出来的牛肉烟味浓重,口感不佳。后在其母亲的提醒下,他改用燃烧时不冒烟的“牛屎粑”——牛屎和杂青草混合作燃料,烤制出来的肉片,香味和口感都大为改善,火边子就此问世。
不管如何
火边子现已成为盐帮菜精华
是不争的事实
好吃到赞不绝口
这才是重点~
CHENGDU
太和牛肉成都郫都区
因生产“郫县豆瓣”而闻名全国
而提到太和牛肉
许多当地人都感到陌生
想当年
它与张飞牛肉、火鞭子牛肉
合称为“川味牛肉三杰”
“太和牛肉”因产于原郫县回族聚居的太和场(团结镇)而得名。于清朝末年形成,在川西平原远近闻名,腌卤行业中独树一帜。其特点是软硬适度、咸鲜适口、色泽红亮、食不落渣、香气浓郁、回味悠长。以“太和牛肉”为代表的清真美食在团结镇周边地区享有盛名,“太和牛肉”已成为这里的主要特产之一。
在四百多年前,回民族随“湖广填四川”的迁徙大潮由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迁入四川成都郫县团结镇永定村定居,他们不但修建了清真寺,同时把清真食品,即各类牛肉食品也带到了团结镇,无论是牛肉干、卤牛肉、蒸牛肉......因其色、香、味俱全而颇受欢迎。居民往往把太和牛肉视为菜肴上品,摆放在桌款待客人为傲。尽管各种熟食牛肉来自不同餐馆,但都出自郫县太和场,因此人们都一律统称太和牛肉。
太和牛肉的美味传播到了很多地方
慢慢人们将太和牛肉作为佐料配合面
就形成了今天的太和牛肉板面
可能大家对太和牛肉板面更加熟悉
而太和牛肉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不少人们已渐渐淡忘
这一点还是比较可惜
-
虽然现在,我们提到牛肉
更多与火锅有关
三花趾、牛百叶、牛肚、吊龙……
但上述这些地方特色美食
已然成为了当地的标识
我们也许不会刻意去吃它
但到了当地,一定会选择去尝尝
四川好吃的牛肉远不止这些
说到美食上
去发现和分享
本身也是一种乐趣
-
往期精选
3August
●致敬最可爱的人!四川这些地方,可以追忆峥嵘岁月~
●你还不知道?重庆这些红色景点,很多人都在今天打卡了!
●下雨天还出去浪,睡觉它不香吗?
这是一个没有留言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