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唢呐声声,间杂着热烈的掌声……9月4日上午,位于阆中古城区火药局街的市文化馆培训大厅里,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四川民乐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放、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郑杰修正在给阆中市各乡镇的锣鼓、唢呐演奏队的人员进行艺术培训。
这次培训,是阆中市为打造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的文艺精品,整体提升全市乡土文艺人才的锣鼓、唢呐演奏水平而举办的。鉴于全市报名参加培训的共有49支锣鼓、唢呐队,约多人,培训共安排了两天时间,分四个片区分别进行。参加这次培训的,清一色是本市长期活跃在乡村的锣鼓、唢呐爱好者。这些“土艺人”有男有女,最年长的已过七旬的老者,年轻的,是仅有20来岁的乡村姑娘。这些长期握着锣捶、捏着唢呐走村串户,在农村舞台上摸爬滚打的乡土人才,一听说是川音的教授给他们授课,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一大早就带着乐器来到培训大厅恭侯着。
此次培训最大的特点,就是杜绝了老师长篇宏论的理论说教,而是先由各支表演队登台表演,表演完后,由教授、老师一一点评,手把手指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员们反映良好。
阆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厚重。凭“风水之都,春节之源”的美誉而闻名遐迩。据史料记载,阆中的广大农村既丰产优质的五谷稻粮,也是生长地域文化的沃土,历史上就有川北“灯戏的窝子”之称,村村社社,山山岭岭,都有敲锣鼓、拉“胖筒筒”(二胡),吹唢呐、唱灯戏的传统,很多人都是自小就伴随着锣鼓声和唢呐声长大的,锣鼓、唢呐、灯戏是阆中乡村人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今,每个乡镇都活跃着几支、十几支锣鼓、唢呐队。为使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奇葩不致失传,近年来,阆中市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对这一沾着“泥土香”,融进“农民情”的文化品种进行保护培育。
老观镇女子锣鼓、唢呐队年仅25岁的队员王秋菊兴奋地说:“先前,我们多数情况是靠自己摸索各种民乐的演奏技巧,有很多东西觉得心里没有底。今天历经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手把手的耐心指点,我们心中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阆中市文化馆的馆长袁嫣也说:“名师出高徒,学员们经过川音张教授的指教、启发,收获很大。相信通过这次培训,阆中市乡土人才的演奏水平定会更上层楼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