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病:阆中人的千年传统》
每年正月十六,阆中人都会来到嘉陵江一江之隔的锦屏山、白塔山下,沿着上山的石梯拾级而上,直至山顶。
你千万别以为这些人在春游,也不要以为他们在登高望远。这是阆中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他们将该习俗称为“游百病”。
当地人口口相传,这一天出门登山或郊游,可以去掉身上的一切病灾,从而一年四季健康通泰。游百病这种阆中特有的民俗活动,在历代的阆中县志中都有记载,而据专家考证,游百病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
阆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伏羲的母亲华胥的诞生地,这游百病就可以上溯到华胥游牧时代。上古时,华胥为母系氏族首领,氏族的成员主要从事果实采摘和蚕织、盐卤织造开采活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采集活动大多与游牧、迁徙相关,游走之风盛行之下,成员个体的健康提高了,同时,部族也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这游百病的风俗就逐渐保留了下来。
后来阆中作为古代巴国的都城,这游百病的习俗中也渐渐融入了巴人喜欢战舞、祭祀、竞技等文化元素。发展至今的游百病已经成为了集民俗风情和竞技健身于一身的独特地方性节日,这个源自上古时期的民俗习惯,已经成功被评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会跟着阆中子孙一直流传下去。
游百病
——曹诲人
农历正月十六,我国各地一直盛行“游百病”的习俗。
这天,我偕同好友从新村路东段驱车出发,环滨江路漫游两圈,沿途所见所闻,盛况空前。
只见沿街两边挂着排排大红灯笼,像一条红色彩带靓丽全城;各式小车在大街小巷两边有序停放,为古城显现出一道另类风景。
嘉陵江上古色古香的游册,排着长龙阵的游人依次鱼贯而入,他们要登船观赏“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屏山如锦嘉陵绿,一片欢声洗客尘”的美景;新建的嘉陵江四桥,从乞儿岩通向李家坝,成功穿越两座遂洞,通向七里大道。
我们第一次穿过遂洞,眼前顿时一亮。七里新区高楼迭起,鳞次栉比;田畴遍野油菜花、海棠花、桃花、李花竟相争艳,璀璨夺目。人们搀老携幼,说是游百病,其实更是观景踏青,享受亲友情爱之乐。
说到正月十六“游百病”的起源,据民间传说,早在东汉永平年间的上元日(今日称元宵节)明帝刘庄倡行佛教令寺院燃灯敬佛,庶民挂灯,闹热非凡。上元节的次日,朝廷的皇亲国戚骑马郊外巡游、射猎,驱邪免灾,永保安康,当时不叫“游百病”,到了唐宋明清至民国时期“游百病”一词的出现,颇为盛行。《阆中县志帝制版》中有云:岁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游百病”,时至今日,人们仍乐此不疲。和朋友看山听水兴头正足之时,我突然想起年原阆中县委书记李原调任履新时隔四十年重返阆中临别时所赋得《回阆感怀》:“壬辰秋末别阆州,屈指离今四十秋。举步已非旧时路,过江不见渡江舟,层楼迭起锦屏秀,古迹名胜任客游。昔日同人多白发,嘉陵依旧绕城流”。短短八句,却把阆中巨大变化描绘得美轮美奂,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