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游记丨从川北到川西的文化之旅三上重

离开南津关古镇,跨过南津关大桥,几分钟就到达阆中古城了。

年的春节我曾经来过一次,当时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而来,结果却扫兴而归。先是路上堵车,然后又难寻停车位,待进入古城后,就被人群夹裹着前行,走马观花一趟,什么记忆也没留下。

这次故地重游,是要好好地欣赏和品味这个我向往已久的“阆苑仙境”。

阆中古城三面环水,四周有九条明显的起伏山脉,酷似九条蛟龙,从九个不同方向汇集于此,古人认为阆中是个有着九龙捧圣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有"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之美誉,城中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房屋鳞次栉比,青瓦粉墙,雕花门窗。院落也是依照采光避寒、藏风聚气的理念来设计的,或坐北朝南,坐东朝西;或靠山面水,接水迎山。至今,古城已有多年的建城历史,是中国四大著名古城之一。

进入古城大门,沿着江边古道漫步,江风习习,空气清新;隔江相望,锦屏山秀丽多姿。今天是阴天,古城越发显得幽静,昨夜的雨把青石板路面洗得干干净净,湿漉漉地泛着水光,草木苍翠欲滴,街道两边川北风格的民居古朴典雅,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

几乎家家门前都悬挂着红色的灯笼,这似乎是古城的象征,其中商铺门前都挂着一面红黄色的旗幡,有的上书“木艺馆”、有的上书“阆醋足疗”、有的上书“张飞牛肉”、有的上书“XX客栈”、还有的上书“纯手工布鞋”等,与现代都市里那些精致的广告牌相比,虽异曲同工,但情趣却有着天壤之别。

招牌最多的是“张飞牛肉”,据说“张飞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已有二百年历史了。正值午饭时间,有些饥肠辘辘,就近找了一家牛肉铺,买了一坨切片即食,至于是不是正宗的就不得而知了。我一直以为“张飞牛肉”是张飞的下酒菜,现在才知道是因为外表黑内心红与张飞的形象相似,故称为"张飞牛肉",与张飞并无直接关系。

沿着石板路漫步,几处古老的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都是客栈,这些客栈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记录着遥远的故事。

杜甫草堂客栈是诗圣杜甫在避安史之乱时短暂居住之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古时候阆中的草堂是一座古寺,由寺门、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安史之乱时,杜甫的好友——原宰相、当时的汉州刺史房琯病逝于阆中,杜甫赴阆中祭吊,就寄居在这座古寺内,杜甫在寺中只住了三个月,因女儿生病就离开了。后来,杜甫又因眷恋阆中山水,再次携眷来阆中,仍住在这座古寺内。杜甫两次来阆中,虽只住过半年,但却留下了《阆山歌》、《阆水歌》等诗60余首,可见诗人对阆中的感情之深厚。为此,阆中人十分怀念这位诗圣,据说在他离开阆中不久,便将其住过的古寺易名为“草堂寺”,并在前殿塑杜甫座像,后殿供杜甫铜质立像,还将草堂寺前面的街命名为草堂寺街。

此后,草堂寺又经多次修缮,规模也有所扩大。然而,岁月悠悠,斗转星移。随着改朝换代,到民国初年,阆中的草堂寺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文革”后,昔日的草堂寺已先后被改造成面粉厂仓库、粮食局车队、食品公司办公室、宿舍楼以及泡沫厂和废品收购站等,草堂寺街的标示牌也被拆掉了。

  如今,唯一能见证草堂寺的:有东边的两间厢房遗址还依稀可辨;西北边那些用石条和古砖砌成的,历经风霜雨露,已经变得斑斑驳驳的十多米长的寺院围墙至今犹存;还有寺院内的那株大叶榕,看起来虽然显得有些苍老,但却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诗圣杜甫在阆中草堂寺寄居时,面对青灯,把笔展纸,激情起伏,抒发出“阆中盛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

草堂寺周围古木参天,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千百年来,一直是游人参拜休闲的好去处,目前作为客栈为游客提供服务。

水码头客栈修建于秦朝建郡时期,唐朝开始兴旺,明清时期达到繁荣,它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为串珠式、九天井四合院的川北民居,明、清时期的木雕门窗精致典雅。因地处“阆洲城南天下稀”,临锦屏,傍嘉陵,是水陆交通商贸集散中心,曾是“青龙帮”杜氏宅邸,解放后设立国营航运社,经营东通长江,北接中原,南连滇黔,西达青藏的业务,码头文化、袍哥文化在这里都有着充分地体现。   

陵江曲艺客栈是个百年古院,虽然经历过三次大修,依然保持完好。

古时候的阆中是水上交通枢纽,大宗物产、进出货物主要靠嘉陵江的木船运输,陆路运输则靠人力和少量骡马驮运,所以沿江的华光楼、下新街、中新街一带商贸十分繁荣,嘉陵江上游广元、汉中,下游重庆、南充的商人来此谈生意,前院喝茶,后院住宿都是在此进行,各地大小商人、经纪人每天都在这一带茶馆相聚,交易也在茶馆中完成。

古时候没有影视报刊,小说评话之类也只有少数识字之人方能看懂,所以一些唱小调、说评书的艺人便在茶馆里献艺谋生,而过往行人、劳累一天的走水人也喜欢来此喝茶、赏曲、听书。茶馆不但丰富了文娱生活,还普及传播了历史文化,如三国、封神榜、西游记等,城中不分老少大多可眉飞色舞地说唱一二,传承之效茶馆功不可没。

在这一带大大小小众多茶馆中,陵江曲艺茶舍以其建筑结构设计非常适合娱乐的要求而得以经营并传承至今。

昔日阆中水运业,今日已为现代运输所取代,肩挑背驼已成记忆,但百年依旧的陵江曲艺茶舍仍为市民所喜爱,除了夏、秋季迎风纳凉之外,更有文人墨客在此揽阆南胜景、发思古幽情,陵江曲艺茶舍自然又多了一种雅趣。

三鼎源客栈是阆中古老醋坊旧址,为始醋之母,宋代,阆醋有“绝芳醇”之誉,"挽住征衣为褶尘,阆中斋酿绝芳醇。"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阆中作二首》中对阆醋的赞美。经过明、清两朝不断对原料和酿造工艺的改良,阆醋已是色佳、味醇、奇香三项第一的上等特醋,“三鼎牌”醋荣获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名噪畅销,民国时期肖家醋坊在此酿出食药两用特醋,民谚曰:“昔日三鼎醋,开缸满城香,万户皆必备,赞誉海外扬”。

离客栈不远有一条街,宽约三米,长约三百米,不到百户人家,房屋很低矮,“醋”的字样随处可见,这就是“醋坊街”,这条千年老街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保宁醋”的发祥地。保宁醋始于公元年,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也是四川麸醋的鼻祖,保宁醋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松华"井水为体,经42道工序精酿而成。自唐朝以来,宫廷御膳房即采用保宁醋烹饪膳食;年保宁醋进入中南海,成为国宴调味用品。随着川菜厨师的广泛应用,推动川菜得以传播四海。因而有"川菜精灵,国醋保宁"之美誉。

“阆醋”和“张飞牛肉”是古城最多的招牌,刚品尝了“张飞牛肉”,这会儿再来个养生足疗,在一间“阆醋足疗”店里坐了下来,当脚伸进大木桶中时,那股酸酸的醋香就如针剂一样缓缓地注入到了血液之中。

休息后,来到一条很清静的小巷,巷子很窄,也没有什么店铺,有一个大院叫“田家大院”,漆黑的木门和破败的木格窗紧闭,斑驳的土墙上残留着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标语。

阆中古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至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这里至今仍留有众多红色遗迹。

不知不觉地来到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路牌上写着“米粮市街”,眼前所见,一座三层的风雨亭拔地而起,上面的牌匾上写着“中天楼”几个大字。“中天楼”建在古城中轴线上,是一座典型的风水标志建筑,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城内其余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层层展开,布若棋局。相传“中天楼”始建于唐宋,明清复建,民国初年因街口狭窄而拆毁,年修复。

以“中天楼”为中心的十字大街口,汇聚着各种特色小食店,有猪蹄面、野生菌、阆中蒸馍、川北凉粉等,吆喝声混杂着人群的喧嚣热闹非凡。清代阆中诗人金玉麟对“中天楼”的盛景描述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至此,我脑海中已经拼凑出了一幅古代市井生活图。

这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烟雨中的古城散漫而恬淡,弯弯曲曲的大街,纵横勾连,宽窄不一,长短各异,丰满、留白、细腻、婉约。古街,古院,古屋,古树,繁复中见别致,玲珑中显精巧,一样的木门,式样不同,一样的木窗,风格迥异,一样的白墙灰瓦,不一样的格调情致,一步一景,古城,就在不知不觉中震撼了我。

眼前一座古建筑群吸引了我,门匾上写着“汉桓侯祠”,原来是张飞庙。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以“虎臣良牧”著称,死后葬于此地,被追封为桓侯。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多平方米,建筑庄严厚重,匠心独运,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

山门前的对联“二千年峥嵘灵魄气壮山河”、“三分国叱咤风云心忠蜀汉”,无时无刻地在向后人描述着蜀汉名将张飞忠义雄威,诚贯金石的形象。

祠内有许多介绍张飞的文字、图画和塑像,从张飞家谱到张飞生平纪事,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桃园结义、南郑夺粮、夜战马超、当阳桥等,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张飞的两个女儿,她们先后嫁给了刘备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而当了皇后,想必张飞的女儿们应该很漂亮,从遗传学角度看,女儿的相貌是遗传自父亲,那么张飞应该长得眉清目秀才对,而无论是文字描述或绘画作品,张飞的形象都是五大三粗、怒目圆睁,我想这大概是后人根据张飞的勇猛性格来给他设定的形象吧。

这是后人心目中的张飞和他的女儿们。

张飞的标配:乌锥马和丈八蛇矛。

千百年来,人们颂扬着忠诚信义、勇猛雄威的张飞,是因为老百姓总是把除暴安民的愿望寄托在张飞这样的英雄身上,英雄在人们心目中就不断高大、完美起来,就连张飞刚烈、莽撞的性格缺陷也变得可敬可爱了。其实,缺点是无法掩盖的,张飞的缺点直接导致了他的杀身之祸。

墓亭始建于蜀汉,清代重建,亭内起石卷拱,拱下立张恒侯墓碑,碑前塑张飞武身坐像,两侧塑谋杀张飞的刽子手张达、范疆的跪像。

墓冢座北向南,高8米,纵径42米,横径25米,张飞的身躯埋在这里,被砍下的头颅葬在云阳的张飞庙,多年来,历代文武百官、文人墨客、中外游人皆仰慕其忠勇,常至墓前祭拜,至今香火不断。

离张飞庙不远,是“川北道署”,川北道署即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清乾隆年间成为管理府州县的一级政权机关,相当于今天的中级人民法院了。

现存的道台衙门遗址、遗迹建于清雍正八年(年),建筑仅存仪门。大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均通过实物、雕塑等再现清代场景,各堂东、西厢房都按原功能进行文化内涵布展。

关于“道台衙门”,以前都是在古装剧中偶尔听闻,此外,几乎一无所知。这次参观“川北道署”,真是大长了见识!通过场景展示,道台大老爷的办公室,道台大老爷一家人居所,关押犯人的监狱,储存布匹绸缎、钱、粮的官库等都让我直观地了解了明清时代重要官府机构的办公场所样貌。

川北道署俗称道台衙门,始建于年,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而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朝代更替等现实原因,阆中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直到乾隆18年,才将它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有25个下辖的州县,就这样,川北道署驻守在阆中的历史长达年。

在一些清宫戏里,常会听到制台大人、某某抚台、道台大人、某某臬台等称呼,每到这时总是稀里糊涂,现在知道了官阶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道台(正四品)、知府(从四品)。总督是管理一省或者两至三省军政事务的官员,总督这样的官员又可称为制台大人;而作为一省最高长官的巡抚就是“抚台”,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道台则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了。除此之外,还知道了一些清代官服中的学问,如一品文官的官服图案为九蟒五爪加仙鹤,三品文官为九蟒五爪加孔雀,八品则为五蟒四爪加鹌鹑。每隔一品级,图案与顶戴都相差甚远,而且,武官和文官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了这些古代官制知识,以后看宫斗剧时就知道谁比谁的官大了。

阆中的文化底蕴之深厚,仅参观几处已可窥见一斑。

(未完待续)









































湖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jj/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