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阆中学者李家驹介绍,在阆中玉台山有一所古老的地方书院———唐代阆州北“古台山学舍”(古台山书院),“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一词则源于此书院。
“山长”一词源于古台山书院
玉台山历史上称古台山,唐代,山前建有滕王阁。10多年前,阆中开发滕王阁景区时,就在滕王阁大殿背后的山腰处,发现一座古台。经文物专家考证,确认为古台山书院遗址,其建造时间可能为唐代。
然而,有关古台山书院的历史,当地史料未曾记载。为此,当地文物部门只好在此立碑,并通过旁证史料,对古台山书院的历史作了一些介绍。
去年11月,李家驹在网上通过百度词典查史料,无意中发现“山长”一词的解释,竟然源于阆中一所古老的地方书院———唐代古(玉)台山学舍。百度词典这样解释:“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唐代刺史孙丘于阆州古台山置学舍,延尹恭初,为山长。”
这一偶然的发现,令当地文史人员兴奋不已。随后,对我国书院历史颇有研究的阆中市东风中学教师侯开良据此进一步考证发现,目前我国所有关于“山长”一词的解释,无一例外地指向唐代古(玉)台山学舍。
唐代大儒尹恭初首任“山长”
今年清明节期间,记者在阆中玉台山看到,这座古台长宽各约9.9米、高约1米。左侧有台地近平方米,右侧有台地约平方米,在米的塄坎下面,散布着一些坡地和池塘。
历史上,古台山书院也被记载过。宋代学者马永易所编著的《实宾录》之卷十一中,《山长·二则》有这样的记载:尹恭初,阆州人也,家世儒业,通五经,善谈论。唐代刺史孙丘置学舍于州北古台山,以尹恭初为山长,学者大集。恭初不下山二三年,教诲不倦。
据此考证,阆中古台山书院的修建时间应为唐代,其修建人为唐代刺史孙丘,书院的首任“山长”为尹恭初。阆中相关史册也曾这样记载:唐睿宗之前,阆中称隆州。公元年唐玄宗登基后,因避名讳改隆州为阆州。
另外,据杜甫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祈和晖女士考证:著名诗人杜甫先后三顾阆州,写下的73首诗歌中,无一涉及古台山书院,究其原因,可能是当年该书院还未修建。
尹氏两状元可能就读于此
阆中古城入口处立有一座“状元坊”,它是当地人为纪念尹枢、尹极兄弟状元所立。
据史料记载,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年),70多岁的尹枢中榜状元及第;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年),其弟尹极再考中状元及第,后人因此称尹氏兄弟为“梧桐双凤”。
侯开良由此考证推断,孙丘在阆州古台山置学舍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年至年之间。而尹氏兄弟应该为该学舍的学生,两人进入学舍前,不仅接受过30多年严格的家庭儒学熏陶,而且还接受了当代鸿儒的悉心栽培。
据了解,唐代的科举考试需经当朝的大儒推荐,生员才能获得科举考试资格。尹氏兄弟得以参加科考,可能与“山长”尹恭初的推荐分不开。从这一点分析,尹恭初极有可能是尹氏兄弟的老师。
据《中国书院史》记载,我国官办书院始于唐代,而长安的书院多用于编书、藏书。目前已发现的地方创办最早的“白鹿洞书院”,其形成时间与古台山学舍相当。宋元时期,全国各级书院惯例置“山长”,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时,所有的书院改为学堂,“山长”称呼自然废止。
名词解释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满清入关,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直到清末新政,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来源:南充晚报张晓东/图记者李波/文)
风水之都·阆中古城∣langzhongshiwenlv
阆中市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官方白癜风早期能根治吗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