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明话
行文明事
做文明阆中人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最后那一份古韵
作者:王若菱诵读:晨悦
下雨的日子里,清晨或者入夜,我喜欢撑伞走走古城。游人不多,空气清新,宁静的老街上古韵悠悠。这天我没课,又恰好有雨,我特意早起。撑伞走上古街,立即感受到课本上的新诗《雨巷》的意境。诗句流淌在古城的街道上,古城就是一条诗歌的河流:“天街小雨润如酥”——走在这抬头可见浩瀚天空的“天街”上,我不觉恍若“天人”了。
经过张飞庙,仰望着中天楼,我似乎看到了它的历史:它可能是屡毁屡建,历经沧桑。中天楼高三层,是阆中古城的中轴,是象征,是标志,是贯穿东西南北四个通道的路标。它志气昂扬,四角飞舞的房檐像是指向苍穹的翅膀。即使是在雨天,它的威严也未曾减少半分。它像一位忠诚的猛将,保卫着这一方土地。
我并非地道的阆中人,对这座楼一直怀着憧憬,在楼下稍稍徘徊之后,就不由自主地向楼梯走去。我扶着木梯登上中天楼,楼内陈设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我的视线却总是落在几扇木质的门上面。几丝冷风吹进,使我不由得打了个哆嗦。我对楼阁内的陈设品是不大迷恋的,最爱的还是木楼古韵。“吱呀”作响的门板,古色古香的木门,向我传达着无尽的情韵。可能是太多游人登楼眺望的缘故,木栏上已颇为光亮顺滑。我是不太满意这种感觉的,我希望它能留下自己残损的印记,能显出它存在的久远。站在楼上,出神地望着身下的青石板路。恍惚间,那些青石板仿佛流动起来,一刹那竟流成了一条潺潺的河。突然间,几只乌篷船闯进了我的视野,这边船头站着几位俊俏男子,目光看向对面船头上的旗袍女子,她们的头上都有一个美妙的髻,这时正在细声低语着什么……一滴雨落在指尖,打断了我的遐想。哪有什么潺潺的河水,窈窕的淑女?撑着油纸伞,只有恍似“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和她沉淀了两千三百年的旧梦……
告别中天楼,顺古街而行,小雨为老街平添了几分诗意。最爱的便是那街边大树旁的一家老店。店的面积不大,四周都是挂着半成品或成品的衣物。这家店是一位孤独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经营的,老人会在每个早晨,戴上她的老花镜,伴随着“吱嘎”——一种老式缝纫机的声音,开始她一天的工作。然而我对这声音有种近乎迷恋的感情,每每走出老远,还能听到幽静的老街回响着“吱嘎”的声音。而到了晚上,店内又时常开着一盏柔和的橘黄色的灯,总使路过的我心里涌起温暖的感觉。
一条街上总有着两家大院。各具特色,却无一例外地门匾高悬,屏风精致,庭院深深,令人神往。李家大院门前挂着大红灯笼,高高耸起的飞檐在棕褐色的背景下弥漫着古朴的风韵。走进院内,有时碰见茶桌前,几个年轻妇女正拿着手中的十字绣,飞针走线。浅浅的笑容,灵动的指尖,就泄露了她们单纯的幸福。
古城全是步行街。每一方街道上的店铺都十分密集,看上去或古朴庄严,或富丽时尚,或民族风情,或地方特产。这条街上的小吃店也挺多,即使是在下雨天,店里的吆喝声也不绝于耳,尽管生意并不如节假日那般红火,但他们脸上还是洋溢着满足的笑,目光看向正在石阶边上玩水的孩子们。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宛若黄莺出谷,给我青春动荡的心以极大的安慰。径直向前,远远望见矗立在古城外高高的牌坊——状元坊。
这短短的一条老街,却让我似乎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时光。
主播
晨悦
真名:王春蓉,电台FM.8主播,现主持《阆中新闻》、《新闻魔方》、《8听书馆》。曾多次荣获省市级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奖项。
性格:温和善良,两熊孩子的亲妈。
爱好:旅行美食
座右铭: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做到更好。
会呼吸的文字有温度的心灵!
《读·阆中》是电台FM.8和白殿疯海口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