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
中国绸都·四川南充
昔日南充县,卑栖枳棘鸾。道根随境悟,屐齿过桥寒。梦觉松花白,重来鹤顶丹。仙翁梨枣熟,亦欲传修翰。
没有成都的市井烟火,没有绵阳的宁静沉稳,作为四川的一部分,嘉陵江携着上游凤州的肥沃泥土,流经顺庆区、嘉陵区、高坪区,稍驻日夜兼程的脚步,便在蜀都西麓、鄂楚东向、三秦以北,塑造了四川省仅次于成都市的第二人口大市——南充。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辖5县3区1市,总人口万,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主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是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南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被誉为“果氏之国”“丝绸之府”,孕育了天文历史巨匠落下闳、史学大家陈寿、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等众多历史名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和民主革命家张澜的故乡。南充市场广阔,商贸繁荣,历来是川东北商贸重镇和物资集散地,辐射周边多万人口。
这是一片奇迹的土地。丝绸从这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三国文化”半壁文化江山在这里撑起,红色文化在这里辉煌,春节文化在这里扬名。这也是一座难忘的城市。陆游离开十余载仍难以忘怀:“一别南充十四年,时时清梦到金泉。山阴道上秋风早,却见神仙小自然。”独步南充,踏碎清秋,每一片砖瓦,都是耐读的书卷,每一幢廊檐,都是入画的诗意,古朴而不张扬,在烟雨廊棚和桥影浮动间,惊艳着世人的眼眸。
东方仙都,南充
南充这座城市里,唯人间烟火与仙家的气息生生不绝。呦呦鹤鸣、倩倩梨花影,都如土沁般活在南充人的日常里。
这里被仙气庇佑。老君镇挨着小佛乡、火鼎盛的南充清泉寺、静美的穆斯林圣地巴巴寺、埋葬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天宫院观音寺、仅容一人居高临下的无量宝塔、古老的禹迹山摩崖造像石雕、宏伟壮丽的奎阁…南充,这座世界级的宗教博物馆,敞开胸怀,将千年间的多元文化巧妙融合。
最热闹的,要数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一年不间断的勤佛活动。正月头敬许下心愿,腊月尾敬亲自还愿。大庙小寺里的人群,无不闭目聆听缭绕的梵音,从人们的虔诚的祝祷中,就会发现这是一座活的古城。
这里烟火缭绕,有清晨钟声散入五云端的“白塔晨钟”,有凤凰彩羽如舞云间的“朱凤朝霞”;这里野旷风清,有嘉陵江口溪水荡漾的“曲水晴波”,有嘉陵江中与宋时眉山媲美的“连洲古谶”;这里治愈庸俗,有似神仙藏玉镜的“金泉夜月”,有谢自然飞升成仙的“栖乐灵池”;这里天阔云淡,有里秋风开锦秀的“果山秋色”,有参差烟树掩霞熏的“青居烟树”。
南充,是四川最有韵味的城市,它烟火缭绕、它野旷风清、它治愈庸俗、它天阔云淡,仙气中不乏人气,斑斓里有些清朗,与其说人间仙府是四川,毋宁说人间仙府是南充。
东方古都,南充
行走在如今的南充,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寺庙、古迹、民居、街巷紧紧挨在一起,清净却也不失繁华。古老的街道上,古寺佛龛,楼宇林立,满街小贩,熙熙攘攘。南充的灵魂在古老的亭楼里,位于嘉陵江边的玉台山腰间的阆中滕王阁和西山风景区的万卷楼。历史上这两座古楼,绚丽繁华,无可比拟。纵使千载时光悠悠而过,它们却仍旧深邃而精彩。
从古城阆中北面出城到沙溪场桥头登山,绕过一条逶迤的石阶路,拐过数百级石梯,便可见到滕王阁。阳光透过滕王阁前6层螺形石质的佛舍利塔洒下斑驳的日光,隐约能听见寺庙里唱诵经文的乐声,樱花在一旁开得正盛。
日至晌午,信步走走,滕王阁鎏金铜瓦的王宫式建筑伴着轻烟袅袅,让人忍不住放慢步子。走进大厅,青砖铺地,24根朱红立柱立于廊中,狭长的爬壁长廊刻满历代诗文。清清夜辉之中,黄卷青灯,长斋绣佛。这样的生活,最有禅意。
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穿过繁华的南充市区,走进位于顺庆城西郊的西山风景区,重山复水之间万卷楼藏身其中。万卷楼以红色和黑色为基调倚岩而建,它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门楣窗框镌花刻鸟,砖木墙石巧饰浮雕,既有传统古寺的对称严整,又有华丽古典的色彩表达,沧桑却不失韵味。
作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家陈寿的治学之地,三国文化从这里源远流长。庭院中央耸立的陈寿青铜塑,如洗尽铅华的老者,沉默在万卷楼的千年历史中,彰显倏忽风雨的流金岁月。
中国绸都·四川南充
中华民族崇尚丝绸,从年前钱塘江河畔的纺织工具,到轩辕黄帝之妻螺祖桑树下吐丝的神话传说,丝绸从发明起始就格外具有传奇色彩。
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南充,古称绸都,又名果城。据《华阳国志》记载,南充早在三千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在周王朝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期,丝绸业一跃成为南充的经济支柱;到汉唐时期,民间栽桑养蚕更为普遍;在唐宋时期,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曾被定位朝廷常贡。因此,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称。
作为我国蚕桑丝绸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南充人对丝绸也是格外偏爱。除了帝王显贵,在民间的丝绸则透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宋徽宗政和年间,果州刺史邵伯温在《元夕》一诗中描写了正月十五之夜,南充十里长街以丝绸缎帛布置的盛况,人人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家家商户都挂起华美的丝绸帷帐,月色映照下,更显流光溢彩。
绚丽蚕娘舞,飞烟起岫裳,是中国最典雅的底色。南充的丝绸更是历经了无数朝代更替源远流长,出现在雄峻威严的黄袍之上;编织成了娇艳新娘的一身华服;点缀在年轻姑娘的发簪上,南充的丝绸文化早已流进了中国人的日常,深深嵌入进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上。
南充有四千多年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在秦汉时期就有“巴蜀人文圣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唐宋时期,南充生产的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被称为“丝绸之城”。年、年,南充生产的丝、绸分别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南充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年,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年,南充丝绸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中国丝绸协会先后授予南充“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丝绸源点”称号。
丝纺服装产业是南充的传统优势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桑、茧、缫丝、织造、染整、加工贸易、文化旅游等农工贸旅一体化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四川省“十三五”纺织行业发展指南规划的丝纺服装加工制造基地和蚕具生产制造基地、西部重要的丝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西部最大的丝绸集散和物流中心、西部丝绸文化旅游中心。
南充是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之一,丝织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丝绸及制品总量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现有省级蚕桑基地县(市、区)6个,蚕桑基地乡镇50个,蚕种场4个(其中省属场3个),省蚕研所1个,省蚕丝服装校1个,优质桑园总面积60万亩。现有规上丝纺服装企业98户,近五年主营收入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现有20多家骨干丝纺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城市开设了多家专卖店,部分企业在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地设立了营销办事处,每年参加国内外丝博会、交易会50多场次,出口创汇占全市总量的“半壁河山”。
南充,她有人间的烟火缭绕也有仙家的生生不息,她有繁华的红砖古厝也有绚丽的楼宇林立,她有满城机杼的古朴也有长街绮罗裳的华丽,她是崛起中的东方古都,,一朝蛰伏,只待重生。
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
出品: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
作者:王诗文
编辑: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