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年1月9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逝世50周年的日子。他给中国古建筑研究留下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中国建筑史》,同时作为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梁思成和他的同行者们在上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古建筑所做的一系列田野调查研究,亦为后世的研究者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年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了有关古建筑科普的系列短视频,其中第一部《川地建筑的“大木作”》展示了四川传统建筑营造工艺中的绘图、开杖杆、画墨、讨签四种濒危工艺,甫一面世便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兴趣。作为一个根植于地方古建筑保护的科研机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古建中心)从年起便开始实地调查研究四川地区早期(元、明)建筑,并陆续撰写调查报告。其中《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于去年出版,共收录7篇古建筑调查报告和1篇木材材种鉴定报告。这7座古建筑分别为:广元市剑阁县香沉寺、昭化区文庙,南充市阆中市五龙庙、张桓侯祠,南充市南部县观音庵、真相寺,以及绵阳市平武县豆叩寺,都分布于川北地区,建造年代自元代至清代早期。其中,位于阆中的张桓侯祠(又称张飞庙),也曾在上世纪30年代被著名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造访过。本书主要执笔人之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副主任蔡宇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他们近年来的数次考察与测绘中,仍会秉承当年营造学社的传统,遵循营造学社之前进行地面木构建筑调查时的体例来撰写报告,即由总体布局,到建筑单体的平、立、剖面,再到斗栱梁架的做法细部和内部装修彩画等,同时也会注重对碑刻题记与匾额楹联的记录。“大体规范都和他们当年做调查的时候的差不多,只不过我们现在采用的技术手段会更先进一些。”营造学社的壮举星光熠熠的成员,空前绝后的贡献中国营造学社(以下简称营造学社)成立于年,创办人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年,朱启钤意外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了《营造法式》的一部抄本,欣喜若狂,后在学者的帮助下对手抄本进行校勘,并于年印刷出版。这部成书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专业书籍,作者是时任将作监(负责土木工程的机构负责人)的李诫。他不仅精通建筑学,在文学、历史、音乐、国画、地理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著有《续山海经》《续同姓名录》《马经》《古篆说文》《琵琶经》等书。朱启钤(图据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ly/1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