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天天看阆中
广度、深度、温度,全新的阆中度!
阆中有块红军公田碑,见证红军在阆中的土地确权
在阆中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件红军档案--阆中市红军公田碑,上面书有“红军公田碑——阆南县第十区一乡一村红军公田,地名搭连田一坵,接连弯角田一坵,共收谷子四十二贝,年古十月十四日立”的字样。
据介绍,这块珍贵的红军公田碑是原阆中市二龙区二龙乡高阳村农民于年春改建房屋时,挖出一块小石碑,正遇该区文化站长王扶民同志在该村工作,闻讯后前往察看,认定是一块非常难得的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重要遗物。当即清洗后搬回二龙乡政府,安置于文化活动室作陈列展出。同时写信、拍摄照片报市文管所。该碑用青色沙石加工成较平的石板,碑首呈圆弧形,其下为矩形,通高85厘米,宽49厘米,出土时虽残成两块,但是字迹清晰,字体秀美,根据文字内容可以反映当年红军在阆中实施土地政策,并对土地性质和产量的一种界定,可谓红色政权最早的土地确权书证。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年~年在川陕边区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年冬,红四方面军因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而撤离了鄂豫皖根据地,沿鄂豫边境过漫川关进入陕西,随后又越秦岭、过陕南、翻巴山进军川北,12月25日攻克通江,年初,又占领巴中和南江,为创建川陕苏区奠定了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川陕根据地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异地发展。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之后,很快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治,对川陕边地区旧有的社会秩序进行了彻底的摧毁。年12月、年2月先后公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的布告》,两个文件的政策核心就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从而川陕苏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运动。根据布告,苏维埃在把土地分给农民之前,一般都要留红军公田,红军公田一般都要留“活水田”,即有水源保证的上等好田。
年3月红军在苍溪、阆中一带,造船余只,抢渡嘉陵江成功,从此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著名的长征。
在川陕苏区,红四军所到之处留下了大量被称为文化宣传奇迹的石刻标语。诸如,红军入川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有堪称世界石刻之最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还有“打反动得的归打反动的人得”、“参加红军的分好田”等等,均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来源:张晓东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