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在阆中呆过的上海人,一段挥之不去的回忆

白癜风什么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46.html

点击"阆中民俗大杂烩"免费订阅

民俗君和许多老阆中人知道,上海人在阆中曾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生活在阆中23年的上海人带来了海派新颖的思想及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并改变了阆中本地人的生活,对提高和改良阆中本土的落后的民俗民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民俗君就来扒扒这一大帮上海人如何会到阆中来以及在阆中生活状况:

年,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指的是自年起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攻势。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事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原中国纺织工业部批准将原上海市丽新织造厂、上海丝织六厂等5个单位的部分设备和设计人员内迁阆中,筹建四川省阆中绸厂以生产军工丝织品为主,并于年12月试车生产成功。当年大约迁入名上海工人及家属。他们毅然决然从繁华的大都市迁入经济落后的西南小县城,理由很简单,就是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国防单位要“靠山进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据说,离开上海那天,十六铺码头上前来送别的亲朋好友、上海市民以及相关单位的领导非常多,人山人海的,彼此依依不舍,嘤嘤的啜泣声不断……

迁移大军最先住进川北南充的旅馆里。当时生活条件太差了,晚上用的是油灯和蜡烛,电灯都很少。而到了阆中,当他们看到汽车过嘉陵江,是搭乘仅能容下一辆车的木板船,全靠江岸两个“人”字架上系的绳索拉来拉去,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大部队”到了阆中不到1个月,生产军工纺织品的阆中绸厂便正式投产。不过上海来的工人工资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六七十块,而阆中百货公司的营业员月工资才十六七块,当地人都认为他们很富,是“地主”,同时。占绝大多数的上海人的阆中绸厂是四川省直属企业,那地位在当时相当高。这也让阆中人望尘莫及。

原阆中绸厂仿苏式建筑的车间。

阆中绸厂位于古城西边,建厂之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西门河坝。绸厂建成后,这里不仅有了工厂,还建起楼房,一幢一幢的“高楼”令当时的阆中人羡慕不已,因为古城的居民大都住着低矮的瓦房。当时的绸厂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城市,有发电厂、自来水厂、医院、子弟校,后来还建起了电视台。当地人眼中,那一片就是“小上海”。古城因为电力没有保障,夜间难免黑灯瞎火,而“小上海”却一直灯火通明。

年,阆中绸厂全厂职工参加宣传毛泽东思想游行。

上海人的吃穿都特别讲究。虽然他们工资很高,却很节俭,吃得也很精细,盛菜盛饭都是小碟子小碗,一般剩饭用开水泡泡都是必须吃掉。他们儿女娶嫁很简单,不像阆中人好热闹爱铺张浪费。他们单单就是一包糖,一包瓜子就算表达了他们的心意。这一点,偏偏对喜欢”装阔“的阆中人没有任何影响和改变。

在工作中,上海人不但很敬业,而且他们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最火红的时候,绸厂每年要上交利税多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

年,阆中绸厂全厂职工庆祝大会。

那个时候上海人的生活,用今天的话说那叫‘时尚’,按照当时的条件,本地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阆中的第一颗泡泡糖,就是上海人带过来的。那个时候,民俗君还在上小学。一颗泡泡糖要分成四个人吃。有的同学吃过了,还用糖纸包好,隔会儿又吃。放在今天,真不可想象。

说道这一大帮来阆的上海上,无疑,他们把上海的很多文明习惯及优秀的生活方式也带到了阆中,影响了阆中人,改变了阆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思想观念。如果,要说这算是移民文化对阆中的影响的话,那么,二十世纪中后期,来自大上海的这一帮上海人来阆,就可算是曾经在历史上影响过阆中的诸多移民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们把自己最精彩的一抹留在了古城阆中。

“小上海”的这些楼房,曾是那个年代阆中古城最洋气的建筑。

过去阆中人不吃黄鳝、泥鳅,野菜,上海人却喜欢。据说,上海人没来阆中之前,阆中人不知道那个时候满水田里钻的黄鳝是可以吃的,不知道嘉陵江的黄腊丁,船钉子和鲶鱼是很营养的水产。正是上海人来了,改变了阆中人的生活观点,在他们的影响下,这类东西不仅从此登上阆中人的餐桌,而且价格看涨。还有人说,糖醋排骨、狮子头等沪菜,也是上海人传入阆中的。让阆中古城人明白原来那些”上海伢子“尽吃的那些阆中人扔掉的东西,才是最好最营养的好东西。民俗君记得初中时候和一上海来的同学争吵阆中为什么鸡蛋涨价,原因就是都让上海人买走或弄回上海了,弄得在阆中本不值钱的鸡蛋连续猛涨,抬高了农副产品物价,破坏了市场(其实那时在民俗君的脑子里,所谓市场不过就是菜市场),上海人应该向阆中人民谢罪。现在想想真是好笑。

  

看看现在香港的春夏流行服装博览会,就会想到那个时候,上海年轻人,总是将上海开始流行的好看的服装穿在在身上,在古城的街上招摇过市时总能吸引身边左右那一双双古城年轻娃娃羡慕加嫉妒的眼神。上海人让阆中古城人学会了打扮,学会了追求时髦。80年代初期,在阆的上海人中的年轻人穿起了在上海流行的喇叭裤,女孩子留起了真由美式的披肩发,还有古城闻所未闻的女式烫发、”KK“头、连衣裙,高跟鞋。他们一鼓脑儿的将上海流行的服装,发饰来打扮自己,一时间,新潮,洋气的流行风刮遍了古城阆中的大街小巷。那些古城阆中的年轻男女竞相模仿。他们戴的上海手表,骑的凤凰牌自行车,都让古城居民感到十分新奇。那个时候,在古城阆中的上海年轻人简直就是阆中的流行时装展。难怪呼!阆中,从那个时候起被周围县市的外地人开始称之为“小成都”“小上海”。阆中人生活特性的改变,由土到洋,这不能不说是上海人带给阆中人的最大影响。

当年上海人栽下的法国梧桐已枝繁叶茂

旧中国时期,上海人对上海以外的地方都叫乡下,当然,生活在外地的人自然就成了乡巴佬。(九十年代的香港对大陆的感觉也是如此),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乎不跟本地的阆中人交往(当然,这多限于第一代来阆中的老工人,以后他们逐渐长大的子女由于和阆中的子弟同学校同工作,共同的生活经历也使这些上海子女融入了阆中人的生活)。即是有,也不过是个别人形成的友谊,在总体上,独立于阆中人之外的上海人不大愿意融入阆中人的生活。在阆的上海人不主动与阆中当地人来往,不仅仅是认为阆中人狡猾,还有他们不喜欢四川人那种说话做事拐弯抹角,花花肠子太多的特性。他们做事到还显得比较直接,有啥就是啥,不耍花枪,不给你来些云遮雾罩、虚头巴脑的玩意儿。是啥就是啥,就包括他们上市上买鸡买鸭,总喜欢随身带个小小的勾秤就可以看出他们做事的认真和直接,那怕这样被阆中人讥笑为小气和精明过头,他们也不在乎。因为,他们认为与其吃暗亏,还不如啥事搞在明处最好不过。

  上海人与阆中人在太多的观念上反差太大,难免时间一长,会产生一些碰撞,包括过去阆中人将上海人戏称为的”上海老K“和上海伢子”,包括时不时会有上海的年轻人会与阆中的混社会上的小青年产生肢体上的摩擦。但总的还说,上海人还是显得比较有教养,能吃苦,做事认真,生活节俭,长于工厂管理和作技术工作。这些都是上海人的优点,也正是这些优点于无形中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眼中的“乡巴佬”式的古城阆中人。

上海人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阿拉上海银”,意思是“我们上海人”,可以想见,上海人对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充满了自豪和优越感。他们彼此用上海方言“叽里咕噜”说话的时候,本地人听不懂。但与他们接触多了就能明白,上海人虽然精明,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善于算计。

年4月,根据国家安排阆中绸厂搬迁至成都,更名海蓉绸厂。上海人和与之有亲缘关系的人,几乎都随之迁居省城。上海人彻底的离开阆中了,过往的生活全部成了回忆。记得当时民俗君在89对车站也去送了几位上海朋友朋友,临别时,也是泪泪水涟涟。

年2月初,阆中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将阆中绸厂旧址(部分)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经近半个世纪的使用、改造和扩大,阆中绸厂旧址仍保存了初建时的整体格局。专家认为,锯齿状单坡屋顶的苏式建筑形式和色调与古城风貌较为协调。并且,作为新中国建国后阆中首家现代轻纺企业,它们是“三线建设”的历史产物,也是阆中古城城市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偶尔民俗君走在原绸厂往绸厂宿舍去的两边长满法国梧桐的大路上,看到两边空空如也,一片凄凉。脑里总会浮现起过去上海人居住在两边楼房里的景象,不时地晃动出在法国梧桐树影下优哉悠哉漫漫散着步的老人,急冲冲穿出宿舍楼走到大路上的穿着时装的漂亮的上海女人,洋气的上海帅哥,还有儿时的同学。。。

上海人已远走他乡,他们留下给古城阆中的那一切,总是给阆中人留下来挥之不去的记忆。

当年上海人种下的法国梧桐,在即将到来的夏天里仍然会绿荫葱葱,枝叶繁茂的遮天蔽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ly/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