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旅京七载、现工作在成都的阆中80后寄来的文稿,实际上作者89年出生,如此年轻,在文化艺术上有这样的造诣实在是厉害!我要表达的还不是这些。
这不是我们收到作者的第一篇文稿,而文章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关于家乡阆中的历史典故、一景一物!一个89后,把阆中的历史了解得如此透彻,写得出神入化,真的是把阆中看透了,了得!“身在蓉城无它恋,唯有阆城常牵绊”,作者把对家乡阆中的深深爱恋,都寓意在每一句诗词之间,实在是难能可贵,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更厉害的是,本篇配文的书法和字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编辑特意百度了一下文本里面的书法和绘画者的名字,着实吓了一跳,每一位都是国家级的大师!所以说这篇文章值千金,毫不为过!
阆中古城
回望巴蜀无它恋,唯有阆中魂梦牵
文/李旭
魏明阳先生拟《阆山歌》诗意图
阆山歌
作者: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文章导读:一直计划用七律的形式将阆中的景致写出来,都由于时间匆忙,所以不能成愿,再加上七律对仗诗意较为严格,诗词功底不够,又不敢轻易尝试。所以这次鼓起勇气创作了十首,其中包括:华光楼、观星楼、天宫院、锦屏山、大佛寺、中天楼、东山白塔、滕王阁、南津关、魁星楼,共计十处。请大家指正。有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另外,在下一期,会再推出十首,敬请期待。
向维果先生拟《东山白塔》诗意图
-1-
《华光楼》华光楼
东山霁色小船归,仓满河鱼个个肥。
一橹摇来鸣鹤起,两舷溅出雪花飞。
华光楼下生浮影,锦色云间落翠微。
谁与登临同作客,天涯目断送春晖。
景点释义
阆中华光楼又称“古镇江楼”,华位于阆中古城保宁镇上华街21号,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阆中古城现存的楼阁中,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又被称作“阆苑第一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宋朝诗人李献卿的《南楼》诗写出了江山之会的胜景。根基稳固,文化积淀深厚。它横跨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内各层有梯上楼,每层楼四周游廊可以供人凭栏,更有诗文匾额供人赏叹。
-2-
《观星楼》观星楼
锦屏山外就高台,夜象苍茫一望哉。
眉月如钩中阙照,七星似斗北天来。
岂知此日登临处,莫是昔年客蜀才。
我欲无人危阁去,碧萝又见覆凋苔。
景点释义
观星楼,是纪念以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为代表的古阆中籍天文学家而建。出生在距今年前的落下闳,堪称世界级天文宗师,开山鼻祖。他对我国天文史上三大贡献是:太初元年(公元前年)创制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即沿用于今的农历);创制世界第一台比较精密的完整观测仪器浑天仪;他的浑天学说是世界上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
-3-
《天宫院》天宫院
晴心方好入天宫,山锁慈云瑞气雄。
两扇道门归隐者,一河闲意让渔翁。
今身暂得避秦处,回首又栖浮世中。
黄鹤暮飞真妙相,鸣时秋色正迷蒙。
景点释义
天宫院,位于阆中城南的天宫乡。因阆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定居,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也都埋葬在这里,天宫院为纪念他们而建。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始建于唐。明天顺三年重建,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内唯一的AAAA级风水文化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锦屏山》锦屏山
欲把春山都看遍,锦屏正对入樽前。
花香由是东风解,夜色还须江月衔。
几处灯舟游镜水,谁家童子放浮莲。
长宵共我饮熏醉,柳下抱琴再枕眠。
景点释义
锦屏山,古名阆中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杜甫诗云,“阆中城南天下稀”。在《阆山歌》中,杜甫更对锦屏山赞叹道:“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他说鬼斧神工的锦屏山,胜比嵩山、华山等名山。杜甫、李商隐、吴道子、陆游等诗人画家相继到锦屏写诗作画,抒发情怀,杜甫赞之为“天下稀”。
-5-
《大佛寺》大佛寺
嘉陵徒步寥闻钟,寻望深林意正逢.
阶外玉炉藏晓雾,庭中夜雨谢春红.
虎溪鸣涧声声树,野径斜竹处处风.
久未闲心须如此,去时山色也空濛.
景点释义
大佛寺位于阆中东南,嘉陵江对岸的大像山麓,初名大像寺,宋时敕名永安禅,明代恢复旧名,俗称大佛寺。寺院占地6公顷,主要以大佛,即释迦摩尼尊像为主要景点。目前,大佛寺香火旺,游人众多。门前对联:"禅心朗照千秋月,真性清涵万里山"笔力犹劲,耀人眼目。殿内香烛灯火,昼夜不灭。僧徒朝钟暮鼓,木鱼声声,念经诵佛,虔诚膜拜。一遇会期,居士前往,游人如织,殿前人潮人海,水泄不通。全国政协委员,高僧、江油武馆馆长海灯于一九八七年九月来寺讲经说法,并书写"大佛寺"匾额。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四川省政协委员范应联等,先后为寺赠书送联,为大佛寺添彩增辉。
-6-
《中天楼(新韵)》中天楼(新韵)
三月春风满阆都,晴空万里似澄湖.
两山余脉真龙止,一水环城宝穴出.
北面霞光夕有照,东来紫气日随无.
连峰楼外遥相见,胜事云烟入画图.
景点释义
中天楼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三层明清建筑风格的木质高楼,楼高25米,在一大片古城区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弘,建造精美。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的,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因此也将之称为“阆中风水第一楼”。
-7-
《东山白塔》东山白塔
晴岚下界正无风,白塔立来字水东。
高处吟怀须放眼,此间醉卧亦舒胸。
山前僧侣扬钟鼓,寺外芦花入古松。
三两沙船江折去,夕阳铺在阆城中。
景点释义
阆中白塔是一座风水塔,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有人又称作文笔塔,有诗文匾额。与附近山湾的大佛寺、状元洞等名胜构成阆中旅游胜景---东山园林风景区。
-8-
《滕王阁》滕王阁
城北灵峰披锦晖,滕王阁下满芳菲。
红花千片樱如雪,青陌万条柳似眉。
佛塔朝来萦紫气,山岚日出射琉璃。
陵江流去入沧海,我欲浮云尽可随。
景点释义
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高宗年,李元婴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在山高皇帝远的阆中,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这就是杜甫诗篇中的阆中滕王阁。唐代诗圣杜甫两次游寓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在《滕王亭子》、《玉台山》等名篇中,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的名佳丽句。
-9-
《魁星楼》魁星楼
客去鳌山恐上楼,银钩夜罥正凉秋。
多怜碧瓦青霜重,又叹朱檐白露浮。
两岸寒烟峰欲尽,一江碎影晚来愁。
少年有志读梁父,繁鬓如今无宦游。
景点释义
魁星楼又名“奎星楼”、“翰天宫”,为供奉魁星上仙的殿宇,始建年代不详。魁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奎星,源于北斗七星斗勺四星,为天之精魂万物元神所藏之所,自古有“鳌山之巅拜魁星”之说。为阆中城南环山最雄伟壮丽的人文景观,登斯楼云山四合、江城如画、宛若仙山琼阁、玉宇洞天。
-10-
《南津关》南津关
吴子风光画卷开,锦屏山色自中来。
三春烟雨无边际,一径松风岂有埃。
月上寒枝惊鹭鸟,江边画舫去云台。
此生多盼归乡老,客死白头也酿斋。
景点释义
南津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坐落于阆中古城南边,背倚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山麓,枕山面江,狭长的古街,古风古貌,古韵悠远,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水路横贯南北、上通广元、南下重庆,可通上海,是连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条必经之道。南津关古镇还与著名的华光楼隔江而望。风光优美。南津关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曾设浮桥通嘉陵江两岸,与古城连为一体。
李旭,字云曙,号九砚斋主。年生,四川阆中江南镇人,旅京七载,现居成都。作品散见于《现代诗词》、《诗词四川》、《长江文学》、《诗选刊》、《星星》诗词、《萌芽》、《东坡赤壁诗词》、《星河》、《蓉城文艺》、《现代艺术》、《阆中诗词》等刊物。现主要从事书画艺术相关工作。
阆山诗书画集作品欣赏
刘征兵先生题
释文:阆州城南天下稀
刘征兵先生题
释文:阆中胜事可断肠
钱来忠先生题
释文:阆山集
徐德松先生题
释文:阆州吟
侯开嘉先生题
释文:知者不惑
刘崇寿先生书
上联:凤凰不栖无宝地
下联:苍龙自隐有名渊
踏莎行●蓉城道中
《上阕》柳陌柴扉,芦花飞处。夕阳向晚垂山暮。横舟时候野风疾,落鸿声断秦霜树。
《下阕》露著庭芳,不留卿住,归来梁燕犹春误。曾经竹马亦青梅,而今各往天涯路。
——齐玉新先生书
邢振维先生画
释文:乡音
袁己山先生画
梅花静待小轩观雪霁,风寒正是沁香时。
诗人莫道春芳晚,阆苑才开第一枝。
海棠花
二月海棠并雨霏,东庭阁暖燕双飞。
江山何故多苏物,皆是春来不肯回。
桐子花桐子花开四月芳,潮寒清冷夜微凉。
春园独往堪闲忆,又见娘家焦子黄。
梨花花离三月杳知音,风上春台只望卿。
一夜风餐花落尽,风花从此不同心。
昔年花去君不见,今夜风来不见君。
同与风花成空相,无缘都作去来身。
杏花
西园杏老正飞花,夜雨希声浸草芽。
此去蓉城无寄处,从来阆苑是吾家。
芙蓉
那日芙蓉斗晚霜,红花落尽雨轩旁。
卿芳无愧留名世,纵化青泥亦有香。
老板说了!
您点一个赞,
小编工资就加一块钱!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