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阆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年后阆中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南充代管的县级市。20多年过去了,就当年阆中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们多认为仅与阆中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相关,殊不知,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邢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邢放是邢海帆的大弟,离休前系国家建设部干部,担任过环保司司长。”今年国庆期间,廖由庆向记者披露,当年邢放投身革命,得力于其大哥邢海帆的指引和帮助
有着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历史上先后为郡、州、府、道治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风水、科举为主的天文、宗教、三国文化等在阆中衍生,繁荣。虽如此,真正“点醒”阆中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却是一位供职于《经济日报》的阆中籍王姓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这位记者有过几次回家乡的经历,并通过对家乡的全面报道,力促家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当时来自阆中县建设局的消息并不乐观,申报工作须得到国家建设部、文化部的支持,而这两个部门对阆中方面来说,比较陌生。用时任阆中县建设局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是“没有一个熟人”。就在这时,有人想到了邢海帆。当时的邢海帆已从空军学院高级班主任岗位离休,正担任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得知家乡来人的心意后,他表示支持,并将来人介绍给大弟邢放。邢放对家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竭力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国家建设部和文化部方面均表示支持阆中的申报工作。
年,邢海帆在阔别家乡42载后,首次回到阆中,受到阆中方面的热情接待。在家乡逗留的一周时间里,邢海帆探亲访友,追寻儿时记忆,游览古城名胜,一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夙愿。
阆中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的19年后,即年10月,阆中市政府在致邢海帆遗孀李芝女士及邢放、邢平先生的函中,明确提到,阆中申报成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邢家的功劳。按照阆中市政府的设想,当地拟把邢海帆家位于阆中古城锦屏街17号的邢家院子打造为“人民功臣邢海帆故居”,以供游客瞻仰参观,让邢海帆的事迹得到传颂。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下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