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垭村地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内,是阆中个省定贫困村之一,有贫困户74户、人,是典型的“旱山贫困村”和“穷乡僻壤”。
年9月,省农业厅开展“万民农业科技人才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根据村上实际情况,结合困难群众自身意愿,最终确定种、养殖业结合,长效产业与短期效益高的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编制了《西山乡岳林垭片区农业产业发展方案》,积极推广柠檬、猕猴桃等一批主导品种和智能化育苗等主推技术,帮助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指导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发展一个主导产业。
目前,岳林垭片区已形成种养殖相结合的产业规划布局。其中,包括智能育苗大棚、连栋大棚、露地净作和家庭农场在内的蔬菜种植亩、柠檬种植亩、猕猴桃亩、牛羊养殖小区4个、林下养鸡基地1个。
岳林垭村已经由过去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的传统作物转变成现在的果树、蔬菜种植与畜禽养殖,也由过去的低效益、低产出的传统农业转变成现在的特色农业、效益农业。
延伸阅读旅游扶贫:让乡村不再沉睡阆中是旅游大市,拥有阆中古城5A级旅游景区、天宫院4A级风水文化旅游景区、构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又面临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现状,脱贫任务重。为此,阆中提出将旅游与扶贫有机结合,推动“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享受旅游红利。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是可持续的脱贫举措。阆中的做法之一就是盘活贫困户的农房,将之加以升级改造,尽量保证农房外观原貌,并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使这些“沉睡”的村庄融入乡村旅游,持续增收。阆中市农村房屋空置率在6成以上,按照旅游部门的思路,将把这些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打造“体验式农居”。这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让游客深度融入农家生活,参与农事体验。当地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游客与村民一道,放牛种地、打鱼养鸡、施肥摘果,同享农家菜肴、同住农屋农舍,没有电脑和WIFI,甚至不携带手机。
当然,其中的问题疑虑也在此:由于这里打造的并不完全是景区和禀赋良好的地方。那么,该如何打造才能让贫困户的农房在众多农家乐中脱颖而出呢?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打造普通业态,然后将农民的房子修旧如旧,没有自己的特色,游客凭什么愿意来呢?人不来,自然也达不到让贫困户脱贫的目的。
再者,贫困户的农房年久失修,改造难度大,投入的资金肯定不少,因此更需要在打造之初就做好预算、做好规划、加强特色。
目前,阆中仍然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中。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写留言!
农村好了,阆中才是真正的好,同意的点!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