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阆中民俗大杂烩"免费订阅
古城阆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明代的城池,嘉陵江绕城西、南、东三面流过,城垣呈南北略长的方形。
西城门外没有街道房舍,紧临嘉陵江河堤,这是为防洪水而用条石砌成的鱼鳍形高堤,堤边还有镇水巨石“犀牛望月”。堤下江水呈季节性涨落,枯水期还凸现一半岛式大坝,叫做“中坝”。上面还可以种些庄稼,再向外才是航道。一进西门就是西街、武庙街、内东街便出东门了。
在西街有县城皇庙与府城隍庙、府文庙(后为县立中学校址,今阆中中学),有张桓侯祠(墓);在武庙街有关帝庙(以前仅是供关羽的,后加供岳飞,改称武庙);在内东街有镇台衙门“铁塔寺”(解放后县政府驻地),对面有净圣庵,清真寺等等。东门城楼高大华丽(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城外地域宽广,外东街十字路口叫做东门口,民国以来一直是城市的热闹中心。
50年的阆中东门城楼
从东门口向北郎家拐街有福音堂(教堂),再北是规模大的庙宇群东岳殿、南岳殿等等。从东门口向东,有太平寺街的五郎庙(后为县图书馆)、太平寺(内供千手观音,后为川剧院),向南便是富宅聚集的白果树街、毛家巷、三陈街一带,有临济堂、寿山寺,还有医院(医院)。再向南便是我居住过的管星街、机房街然后就到了嘉陵江边。太平寺街还有马路局(后为国民小学校),到天上宫街(北是文昌宫、王爷庙,后为商职校所在地),向北有风景秀美的清代书院“古治平园”(后为省立中学校址,今东风中学),由此上坡便是古七星台(后在此建阆中师范学校),再北到蟠龙山下有气势恢宏的古依斯兰建筑“巴巴寺”“久照亭”,阆中向北经苍溪到广元出四川的公路便由此出发。
从东门口向东经太平寺街、天上宫街再向东是公园路,有浙江会馆、陕西会馆(后为农科所、蚕种场),直达古观音寺(民国初年改建为中山公园),经一片田园才到祈儿岩下的嘉陵江边。隔江而望是高高的白塔山,有高入云端的白塔与半山的大佛。从东门口向南是商贾运集的繁华的大东街,经财神楼向南达嘉陵江边,临江有气势雄伟的华光楼(古镇江楼,至今仍巍然屹立于世),此楼的上、下街道分别叫上华街(父亲开的铺面就在上华街),下华街直达江边码头。这儿有繁忙的渡口,枯水季节还有浮桥直通对岸南津关,由此大道远达省城。
沿江向东有高家坎马王庙,机房街光国寺,沙河街镇江寺(民国时为平民工厂地址),万寿宫(江西会馆),草堂寺等等,一直到江边的禹王宫都是休闲纳凉的好地方,江上有渡口达对岸马哮溪(这儿是公路通南充、成都的出发点)。再回到城内由西向东的大街(西街、武庙街、内东街):西街与武庙街的街口有一个四通的牌楼叫做“四牌楼”(今中天楼),武庙街与内东街的街口又有一个四通的牌楼叫做“徐家牌楼”。从“四牌楼”向北是北街有道台衙门和县文庙,出北门就是迎恩街。清时阆中作为保宁府治,这是最繁华的中心,过迎恩街便是较场坝(抗战时时建为机场),古时这是北出的要道。
从“四牌楼”向南是双栅子街,有百花庵,南面是解放后建立的弛名的阆中缫丝厂(原址是闫家丝厂,听老人们讲33年张国涛率红军过阆中时,就在此处杀土豪劣绅成为万人坑)。从“徐家牌楼”向北是状元街直达古状元府第(后为天主教堂),学道街有清代科举考棚(后为县招待所)。从“徐家牌楼”向南是南街过孝义楼出南门,南门外有江边码头,沿江是上新街、下新街,通江边的就是中新街(我结婚时就在中新街住了四年),隔江相望就是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唐代著名诗人陆游到过阆中,曾留下“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这么美好的诗句永存。
民国时期阆中县士绅合影,具体位置不详。
这座古城气势宏伟,城池方正,街道整齐,处处是楼阁、庙宇、井台。建筑考究,风格各异,有“阆苑十二楼,九井十八梯”一说,护城水渠连通大江,城外有山有水,山水相连,林木葱郁,更有巧夺天工的古建筑与书画题词,构造了一幅阆苑仙境,古就有“阆州十景”之说,真是美不胜收。
年9月7日,我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到年高中毕业后外出求学时才离开阆中。
贺承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