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整理史料出书《阆史索征》
年4月,史说阆中的专著《阆中索征》出版。该书50万字,被业界称之为“研究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令人吃惊的是,完成这部专著的并非专家学者,而是供职于攀钢电视台的阆中人李家驹。
一名电视工作者,为何研究阆中历史呢?
年春,李家驹回家探亲,获得一本《阆中县志》。对阆中历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他发现,志书中所载部分史实有误。本着对家乡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一头扎入阆中历史研究的资料中。 “难就难在查找史料!”一晃20多年过去,蓦然回首,李家驹直言,仅查史料一项,就耗费了10年时间。 四五十册笔记、二三百万言。仅专家学者论述巴渝文化笔记即在20万字以上。正是如此丰富的史料,帮助李家驹将远古至清朝末年的历史,系统梳理了出来。
深挖零碎史料“拼出”历史盛景
初中毕业后,李家驹下乡到阆中县思依乡当知青。这里是阆中、南部两县交界处,一条西河从他的门前流过,也将他的工作梦带向远方。 后来,李家驹如愿赴攀枝花参加工作。经过自学和函授学习,获得大专文凭,长期的职教和电视新闻工作经历,并没阻挡他对地方历史的研究。 年,李家驹从史料中获悉,阆中历史上有个板楯蛮民族,作战喜以歌舞为伴。深挖后发现,板楯蛮属阆中土著,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有过特殊贡献:秦汉之交,板楯蛮首领范目与刘邦结交,自愿为其效力,在平定三秦战争中,板楯蛮立下奇功,从而奠定了西汉王朝的基业,“板楯蛮”因此被刘邦命名。 系统研究家乡历史,李家驹对阆中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以史料为依据,李家驹对《阆中县志》中的多处误记予以指正。其中包括,清初阆中四川省省会历史不是10余年,而是20年。 一直以来,四川史学界研究川南、川西、川东、川北历史,认为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重庆、成都、宜宾或泸州,唯独川北是空白。李家驹通过阆中大量历史史料证明,川北的这一中心在阆中。 “上世纪初以前,阆中一直是川北重镇。”李家驹分析阆中历史地理骤降的原因,一是年代,嘉陵道从阆中迁至顺庆;二是18世纪重庆开埠,阆中出川的必经之路地位丧失。 “阆中史载诗词歌赋,元朝一直是个空白,这个谜团近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6月初,在阆中古城滨江大道一小区里,69岁的李家驹正在家中整理史料。桌上,他撰写的“契丹皇裔大元丞相耶律铸的阆中诗词”一稿,已经扫尾。 阆中史载的诗词歌赋,从宋朝直接“跳”到了明朝,这一怪象,一直以来令李家驹困惑。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收录的耶律铸《双溪醉隐集》部分作品,不仅解开了李家驹的心结,更令阆中史载诗词歌赋元朝的空白得以填补。 年2月,李家驹著《阆史索征(续)》出版。他认为,此书是对《阆史索征》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家乡人评誉他是“那只属于桑梓的文化候鸟”。 此前一年,美国《地理杂志》到阆中,做一期有关阆中历史文化的专题节目,李家驹经当地推荐,到节目组重点介绍阆中。同年7月,法国电视台赴阆中拍片,涉及阆中历史文化的内容,依旧由李家驹担纲解说。年6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八方‘食’尚,风水古城飨四方”节目,赴阆中拍片,李家驹应摄制组之邀,面对镜头介绍阆中。 “研究家乡历史这些年,我从细碎的记载中,有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发现。”李家驹说,南宋初年,南宋在阆中设置的宣抚处置史,为阆中有史以来政府最高的行政机构。宣抚处置史当时管辖陕西、四川、湖北一带,集军政大权为一身。 在阆中传统的史料中,南宋末年蒙古大军攻陷大获城后,再以武力拿下阆中。但李家驹从耶律铸的诗句中了解到,阆州总兵杨大渊降蒙后,阆中城门洞开,蒙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阆中城。当年,诗人陆游在阆中游玩时,观曲瑞留于阆中的书法,很是感叹,于是在锦屏山留下墨宝:“奇伟可爱”,以示对这位有识将军的敬重。(南充晚报记者李波文/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