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阆中民俗荟"免费订阅
伊斯兰教传入阆中后,带来了回民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风味小吃。我到过西安这些回民聚居地,那些地方大多是羊肉泡馍,但阆中回民的饮食文化,则独具特色,除一般牛羊肉菜肴外,还多有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现简述如下:
神童子水饺(牛肉水饺)
牛肉水饺,旧时为回民马春山制作,因他乳名叫神童子,所以大家又称这种水饺为“神童子水饺”。他的作法是,将酥牛肉和葱、姜及冬菜剁细、再用自擀的面皮包成饺子。他的饺子之所以特别好吃、是因为还加一种鮮美的馅子汤,那是将做馅剩下的筋筋牛肉切小加调料煨熟。再放入嫩笋、杂菌等作成馅子汤,煮好的水饺盛在碗里后、加上佐料,再倒上这种馅子汤,这种水饺便浓香满口。
锭子锅魁与糖烧馍
锭子锅魁和糖烧馍,它们一厚一薄,一白一黄,一甜一淡,看似坚硬,吃起来却酥松可口,完全不同于一般烧饼或烧馍,且经久不坏,适于旅途携带。阆中回族王氏五弟兄制作锭子锅魁和糖烧馍,大家就依次叫这家弟兄为大馍馍、二馍馍、三馍馍、四馍馍、五馍馍。
前些年,五馍馍还在继续制作经营,随着阆中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制作经营的人越来越多。这两种馍的做法是:将上等白面加水合制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再揪下一块块小面团用一根小面杖擀制,制作人一边擀制一边将小面杖在小案板上敲得当当响,旁边杠炭炉子上放一块亮铮铮的铁板,做好的锅魁便放在铁板上烤制;糖烧馍则要加少量的蔗糖,表面还要撒一些芝麻,烤制好的馍吃起来又香又脆。
牛羊杂碎面
牛羊杂碎面,也是回民制作的。在解放前后,回民马昭全在经营这项饮食业,店开在南街。作法是:将牛肉及牛内脏和白水鸡放在锅里煮熟,将内脏切成寸长的薄片,再放人原汤用小火保温,吃时将杂碎及汤覆于热面之上,加入调料,吃起来汤鲜味美。不吃面只吃杂碎片汤的叫“净杂”。
以羊肉及其内脏为主料的,叫羊杂碎面,先前主要经营者为回民马子林、在内东街开店。現在,开生羊杂面馆的,越来越、其名也简称牛杂面或羊杂面。
白糖蒸馍
保宁白糖蒸馍为清乾隆时期的糕点师哈公奎所制作,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用酵母发酵而不用碱,可以做成各种形式的馍,如寿桃、尖塔、鸽子等,一般为两瓣形的小蒸馍。这种蒸馍加有桂花香精,雪白的蒸馍盖上两个小红章,看起来美观,吃起来有淡淡的桂花香味,口感绵软,热吃嚼而不粘,冷吃酥散爽口,回笼再蒸,与新鲜馍一样,用作旅途食品最为适宜,来阆中旅游的游客、回去时总要买大包大袋的保宁白糖蒸馍带回去。
大画家丰子恺在间中办画展时,最爱吃保宁白糖蒸馍,他写诗赞美道:“锦屏山下客流连,蒸馍油茶胜绮筵”。
清真干牛肉
清真干牛肉,为明末清初回民王氏兄弟制作、年在成都四川省劝业会上被评为“上等食品”、年获中国清真优质食品奖。这种干牛肉外表烟黑,内质红润、按横络将其切成薄片,便可食用。你若轻轻撕开切面,但见其中银丝松针蓬连,放在口中细嚼,感到格外鲜香,且营养丰富,为佐餐下酒、筵席配盘、馈赠亲友之佳品。
阆中清真干牛肉,现在已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其厂家品牌有“张飞牛肉”和“华珍牛肉”等,回民个体经营户就更多了,年产量达数百吨。上述保宁白糖蒸馍和清真干牛肉已成为阆中旅游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阆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的回民小吃。
牛肉凉面
阆中的牛肉凉面,为回民高氏女所制作,所以大家把这种凉面叫做“高老妈子面”。其子高登发继承母业,阆中的牛肉凉面便流传发展下来。
民国时期,唐联三在郎家拐街开面馆卖这种凉面,大家就叫“唐凉面”。这种面的做法是,先将牛肉切成小块作成热臊子,加适量豆粉和少许面粉及水作成面糊状的牛肉臊子汤,然后将细面条做成的凉面盛入碗内,加入调料,其中不能缺少的是干辣椒面,再加上牛肉馅汤拌匀食之。其特点是,凉面不凉,臊子不烫,麻辣清香味悠久绵长。当时连英国传教士回国时,也带上这种凉面为旅途食品。抗日战争时期,美驻蓉空军常来中,他们慕名来买唐凉面,装人饭盒再飞回成都,据说臊子汤还未凉,他们吃了赞不绝口。现在,牛肉凉面已简称为“牛肉面”,开店的已远不只是回民,面店已遍及全城。
火锅红烧牛肉
前述唐凉面,还卖一种火锅红烧牛肉。餐桌上放一个小火炉(那时没有天然气和煤气,小火炉烧的是杠炭),火炉上放一个双耳铁锅,锅内放着加好调料的牛肉,文火煨着,再将锭子锅魁切成小块。牛肉熟了,一边吃牛肉,一边将切好的锭子锅魁放入锅内,旋即便可夹起来吃,这样荤素间搭,慢饮细嚼,美不可言。
民俗君补充:油香
油香又称油饼子,其实就是油炸面饼。油香是回族人节日和庆典中必吃的一种传统食品,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特别是回族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并且还要馈赠邻里乡亲。在回族民间还流传着《古尔邦节炸油香》的歌谣。而阆中的油香与别处回族人做的油香不一样,它不是圆饼状的,很象馒头或杯状的蛋糕。炸好的油香外皮油黄酥脆,内瓤松软细腻,吃起来油味清香。阆中的油香受到了很多外地游客青睐,特别是中老年人,油香中那股久违了的生菜油味总能让他们勾起以前的回忆。
油茶和馓子
油茶和馓子是回族群众出门经商、旅游的方便食品。过去,回民出门最发愁的是吃饭。油茶色黄味香,冲后不起疙瘩。馓子一般可保存2至3个月不变质,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变质。很好地解决了回民在遥远旅途中的吃饭问题,油茶馓子因此流行开来。
以前的油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准备好米粉,把羊肉切成肉丁,把肉丁、米粉、盐等依次下锅,用小火把米粉炒至颜色由白变黄即可。现在制作油茶的方法相对要复杂一些,把大米加工成米粉,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成稀糊状,然后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时,加入少许糖汁(冰糖或红糖),使之变为深黄色,起锅入碗,油茶便做好了。
与油茶相比,馓子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用时也较长。做馓子的面团要自然发酵,不添加酵母。先把面粉加入水、食盐,揉面,自然发酵20分钟后,把面团搓成藕状大小,这个过程叫盘大条,盘成团的大条继续发酵半个小时后,再搓成筷子粗细的条状,这是盘小条。盘小条用时最长。盘条时需涂抹清油,以防面条粘连。不同的季节,面粉发酵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还有疏漏的,希望列为看客在留言中罗列补充出来,分享给大家!
侯国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