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闲话阆中的筷子习俗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点击上面"阆中民俗荟"免费订阅

阆中是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的郡、州府治所,经济和文化十分发达,人文荟萃,礼仪文化积累深厚。在重大宴会或节日、以及红白大事亲友聚餐时,对筷子使用上历来堪称规矩森严。

比如就餐前筷子必须先整齐端正放在杯碗的右侧,切忌抓一把甩在桌子上由客人自取,这是极不礼貌也是不文明行为。用餐后要将筷子竖向整齐放在碗中间,以表示酒醉饭饱。待众人用餐完毕,方可慢慢离席。

在用筷子方面还有几大忌。即:首先执筷子要有标准姿势,用右手将筷子轻轻从中间拿起,5指向掌心弯曲,用拇指和食指将其一支筷子压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另一支用中指压于无名指之间:切忌食指或中指不弯曲紧贴筷子,或直伸着朝向对面;男人若这样执筷有“指桑骂槐”之说,若如女人这样执筷则有“克公公、公婆”之嫌。

切忌用左手执筷,若用惯了左手执筷的人,则主动不坐首席或与显贵、长辈同坐一席。用筷挑菜时只能依秩序挟自己面前的菜,切忌将筷子握得长长地挟别人面前的菜或挟对面的菜,这叫“炮打翻山”或“挑肥拣瘦”;切忌用筷子指着别人说话,因用筷子直接指人,有骂人的意思;切忌用筷子敲打桌子或击盘敲碗,这样会被认为是骂厨师做得太慢;切忌“执著巡城”,是指用筷子在各个菜盘中翻来翻去,这是缺少教养,极不文明的表现;切忌“泪著遗珠”,就是指夹菜时汤汁落到其他菜中,这是严重的失礼;切忌“当众上香”,因旧时会客盛行蒸饭多舀“冒儿头”,酷似坟头,将筷子竖直插在米饭碗里,犹如在坟头上香;在物资匮乏年代,家里来了两个客人,主人家便直接将肉食埋伏在碗底,上面再舀个“冒儿头”,吃饭时忌用筷子直捣碗底,此为“掘坟盗墓”;切忌“落地惊神”,指慌慌忙忙,将自己的筷子弄掉在地下或把别人的筷子扫落于桌下,这些都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这些禁忌的产生,与合餐制产生息息相关。古时候在唐代以前多是分餐制,因为当时还没有桌椅,人们只能席地而坐,入席称“坐席”便由此而来。餐几离地不过15厘米,所以那时的人们用的筷子比今天长,各顾各尚不妨碍别人。到了唐代便有了能坐8个人的大桌子(吃饭专用的桌子),当时称之为“八仙桌”,筷子由原先有12尺改制为0.8尺,请客用管成了集体行为,如大家都不讲究规矩礼行,使别人实在受不了,会使主人得罪客人的。文明用筷子、文明就餐,成了我国传统的民俗礼仪中的一项光荣传统。

在阆中民间,筷子的功能远远不止用作餐具。比如,筷子也是女子出嫁时娘家必备的陪奁之一。因为筷子含“快快生子”之意,所以娘家提前将特制的两把筷子用红布捆好作为陪奁。在阆中及川北地区民间的制作手工挂面中,人们把挂面时用的细木棍或竹棍也称为“著子”筷子”。

清代嫁女的陪奁

旧时,农户用石磨加工面粉,先在石磨上扇中间的“磨孔眼”中插人一把筷子,然后再在磨上面倒上粮食,用筷子以调解面粉的粗细;面粉过细了,便从磨孔眼抽掉几支筷子;面粉过粗了,便在磨孔眼中增添几支筷子,这时候的筷子又被人们称为“筹”。

在农村丧葬中,家中有孕妇的男人切忌去抬丧,俗传抬了死人老婆易生“火巴娃儿”;若丧家一时难凑够“八大金刚”,苦苦央求非去不可,这位男子可以在腰杆上别两支筷子,传云可保婴儿平安出生,健康成长。

在戏剧舞台上,筷子又成了演员手中的道具,如川北灯戏《请长年》里的长工龚老二別在腰里被夸张的那两支又粗又长的筷子,用于衬托他端的一个海大钵碗,使其增加喜剧气氛。

川北灯戏《请长年》

旧时,筷子还用于治病,端公(巫师)将用旧了的筷子削成竹签放人一碗清水中,再暗念咒语,烧好符纸,大喝一声“啊呸!”则水化成,让病人将水和竹签一齐喝下,或由巫师衔水于口中,喷向病人或患处(多用于收水接骨,或治顽疮恶癣)。

筷子最玄奥的功能便是旧时作为占ト的工具,用来占ト凶吉祸福。亦称“筷ト”、“著ト”、“立筷子”等,是汉族民间占ト方式之一,常用于ト问疾病。有人生病,便以为在外撞上了鬼或有鬼入室作崇,即取筷立于水碗中问之,通常由家中年长者进行。先以一碗清水置于病人身边,取3支竹筷在病人头上绕3圈,将3支筷子并拢,两头在碗中蘸水;尔后将筷子放在碗中垂直竖立,边竖边叨其鬼名,如小儿殃煞、拦路鬼、野鬼、饿鬼、吊颈(喉)鬼……当数至某鬼时,3支筷子刚好在碗中稳立不动,便以为是该鬼作崇,于是扎筛盘送鬼,也有人举行祭祀以驱邪禳灾的。

筷子占卜

旧时还有一种喊魂仪式与立筷子同步进行:小孩(也用于大人)白天受到惊吓,晚上睡觉惊哭(大人惊恐不不寐),便以为小儿(或大人)的魂魄被惊走,于是举行立筷子叫魂仪式。

事前先邀约数名(一般在4人以上)小孩立于病儿床前,由孩子的祖母或母亲向灶神供香烧纸,磕头祷告,求灶神保佑,尔后取一碗放置灶台上,内盛半碗清水,再取3支筷子并拢,放在碗中垂直竖立。

长辈一面口中呼唤小儿乳名(将其魂魄呼回)。长者呼(举例)“狗娃子嘛啊吙——”众小儿在病儿床头齐应:“啊吙一一”;长者问:“狗娃子在他外婆那儿回来没有?”众小儿答:“回来哒哟一一”如此反复中,长辈一面从碗中抓水从上而下浇注筷子,至筷子在碗中稳立不动时,便以为孩子的魂魄已唤回,即捧碗走到病儿床头,在其头上转9圈,取出筷子放于孩子的枕头旁,民间以为如此这般即可让病儿好转,安稳睡觉。此习俗在上世纪50年代在阆中、川北一带农村还可见到。

在昔日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十分贫乏的岁月里,筷子在民间口传文学中,也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俗语“捞不上筷子”,系指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话题;谚语“一支筷子容易折(断),十支筷子硬如铁”,比喻团结就是力量。“端起碗吃肉,丢下筷子骂娘”,专指那些忘恩负义之人;歇后语“筷子搭桥一一难过”,“高粱杆儿做筷子一好看不中用”等。相关筷子的谜语也很多,如“一对美裙钗,静卧等人来,拦腰一抱起,下头忙喳(分)开。”“两个伙计,同睡同起;看似贪馋,从不利已。”

同时还有很多相关筷子的民间故事,如《神筷子》、《卜筷断案》等。有关筷子的民歌如《搭起杯筷盼郎来》:“桃李花儿满院开,搭起杯筷昐郎来;几月不见情郎面,相思泪儿挂满腮”。

如此等等,足见普普通通的筷子,彰显了阆中民间浓浓风情。

原标题《民间习俗话筷子》,本文为节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xc/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