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四川省阆中市紧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奋斗目标,立足阆中古城天然的旅游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了良善垭村、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和“阆苑善坊”残疾人文创产品展示中心,以“文创基地+旅游经济”的模式辐射带动助推残疾人脱贫奔康。
一、瞄准市场,残疾人文创产品大有可为
(一)结合实际,科学谋划。阆中市总人口87万,持证残疾人3.1万多人,建档立卡残疾人人。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结合脱贫攻坚大排查、清零行动等脱贫攻坚专项工作,调查了解到残疾人自身行动不便、外出就业较难、容易静下心来等特点,立足阆中旅游资源优势,研究制定了《关于扶持残疾人钩针编织创业就业补贴方案》,组织鼓励残疾人从事钩针编织等手工艺产品生产,开辟了残疾人文化创意脱贫增收的新路子。为此阆中市残联邀请美院毕业的老师和专家进行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准确把握残疾人手工艺品市场前景,研发生产婴儿帽、婴儿鞋、毛线衣、吊坠、压发夹等钩针产品,竹篓、收纳筐、小鸟、小动物等竹编、棕编三大类多种传统手工艺产品,推向市场。
(二)建立基地,以点带面。年,在四川省南充市残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先后在省定贫困村—洪山镇良善垭村建立了残疾人手工艺品编织基地,在城区保宁街道王家嘴社区建立残疾人钩针编织基地,成立了阆苑善坊编织有限公司,从事文创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公司由残疾人领办经营,采取“公司+基地+残疾人”模式,专职从事文创产业的残疾人达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0多人,有10名残疾人专职从事网上网下销售。我们聘请省内专家对愿意从事文创产品生产的残疾人进行钩针、竹编、棕编等专门技能培训,对能够到基地的人员采取统一培训,对不能来的人员采取上门“一对一”单独培训指导。目前,基地的10余名骨干学员经过考试,取得编织合格证书。
四川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志远视察编织基地
(三)创立品牌,做大做强。为解决残疾人手工艺品销路,阆中市残联着力在品牌上下功夫。积极申请手工艺品商标注册,通过一年的预售,于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阆苑善坊”商标。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在阆中古城建立“阆苑善坊”残疾人文创产品展销中心。展销中心位于古城核心区北街,这里既有产品展示,又有人员现场编织,还有“网红”直播带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体验观摩和购买产品,成为残疾人文创产品网上网下销售和展示“窗口”,推动残疾人文创产业做大做强。
在四川省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工人在制作手工儿童鞋(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杨进摄
二、培育典型,残疾人文创产品现有所获
(一)典型带动,成效明显。公司成立以来,文创产品订单不断,产品远销广州、上海、香港等地,效益良好,带动了贫困村和城镇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群众余人增收致富,人均月增加收入0元以上。许多残疾朋友通过从事文创产业,实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生活自信。身患骨癌截肢的“网红直播”刘洪,在抖音、快手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其粉丝超过了1.5万人,近两个月来,她在直播间售出近千双手工鞋,销售额达2余万元。双下肢瘫痪的建挡立卡贫困户李荣华,零基础的她最初连钩针都拿不住,现在是编织技艺熟手,月增收0多元。自幼脑瘫的李松,通过网上销售钩针产品,实现了自食其力,他逢人便讲,他现在不靠父母了,能自己养活自己,还有存款,党的政策真是好呀!
轮椅上的“主播”——刘洪
(二)真情服务,稳定就业。编织基地的建成,有效解决了重度残疾人的居家就业难题,残疾人在基地领取原材料后,可回家进行编织,由基地专门人员上门验货收货,十分方便。今年疫情期间,阆中市残联和基地负责同志更是服务到位,将文创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及时送到残疾人家中,并及时上门收购产品,采取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销售,确保了阆中残疾人疫情期间稳定居家就业,收入不因疫情而受影响。
新闻媒体采访阆中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廖小英
(三)广泛宣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