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阆中民间故事阆中石犀牛的传说故事阆中旅

阆中犀牛的传说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川北道黎学锦在修好防洪堤后,又在西门堤外采鱼翅石匮阁上,安置了石犀。有人说,犀牛是根据风水学原理设置的。原阆中城西门空旷无物,难以收闭,于是人们在江边安置灵物,以达到阴阳平衡。

阴阳五行讲相生相克,石犀安放好后,镇住了水怪,人们便可以免除洪水之忧,安居乐业了。嘉庆年间,阆中人王承谟写过一首关于犀牛的诗:

偶来桐荫下,见汝便相亲。

拂拭泽双手,晶莹汗一身。

苔纹自然妙,月色几回新。

此水无幽径,漫劳温太真。

其实,犀牛除镇水之外,还有三大功能:一是监测洪水的“警戒线”。犀牛安放在千百年来发洪水时的最高位置。如果水浸到牛脚下,城内有惊无险;如果淹到牛身边,城内便告急了;如果把牛全淹了,城内也就完了。二是辨别方位的“指南针”,牛头永远朝着西方(太极图中的兑卦,代表泽),当人们(特别是小孩、老人、外来游客)在西门河边玩耍太久了,如果忘记了方位,一看到犀牛,便知道方位了,不会迷失方向。三是预测天气的“晴雨表”。石犀是由一整块优质精良的峡石精雕细琢而成的,这种宝石质硬、密度大,经得起长年累月日晒夜露、风吹雨打、霜冻雪拶。天晴时,石身干燥、光滑;要下雨了,空中的水气便凝结在石犀身上,便形成薄雾状小水珠,手一摸有滞留感。于是人们马上打道回府不会淋雨。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捞铁牛》,从此铁牛是镇水之物便深深的烙印在脑海中。在市城西嘉艺广场上也有一头石犀牛雕塑,整个雕塑不大,但它历史悠久,从清朝走进21世纪。它随着历史潮流的沉浮而沉浮,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变而搬迁,石犀与古城相伴,记录着岁月沧桑,“犀牛望月”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成为阆中古城江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阆中县志记载:古城西门外,有铁铸犀牛,石造犀牛各一尊,铁犀牛是乾隆34年()知府宋思仁铸置,石犀牛则为川北道黎学锦修治江岸防洪工程后所置造,“犀牛望月”是古城十景之一。而今只存石犀牛,保宁府志记载:阆中城西水患不断,年川北道黎学锦商同保宁知府阆中知县自捐俸银,并向全县富豪劣绅募捐,增筑西门河堤,且筑鱼翅分流,又将旧堤砌成石匮,在石匮之上兴建楼阁,形成石匮凌云胜景,并置以石犀镇水,石犀牛先置于堤外,后移堤上。古人造犀牛是为了镇水防洪,虽然是一种迷信行为,但也有其来由。清嘉庆年间人王承谟,有一首写石犀的诗:“偶来桐荫下,见汝便相亲。拂拭泽双手,晶莹汗一身。苔纹自然妙,月色几回新。此水无幽怪,漫劳温太真。”“温太真”是指晋代温峤,字太真。相传他任江州刺使镇守武昌时,人们传说牛渚矶那个地方水深多怪,遂点燃犀牛角,让火光相照,果见水族伏火,奇形异状。这天夜里他便梦见有人对他说:“与君幽冥相隔,何意相照?”用犀牛镇水怪,即源出于此。

清嘉庆年间,川北道黎学锦谴人选峡石精心雕琢出这一古物,置放于西城门外西门壕边的防洪墙垛上,用作防洪救灾的镇水之物,也成为古代防洪的警戒标志。古城水患少了,并不是得益于犀牛的保佑,而是得力于黎学锦道台大人的防洪工程。但在芳草凄凄、绿杨万里的江岸上,有犀牛横卧,看嘉陵江龙王潭的江水滚滚而去,望青山城廓,也别有一番情趣。两个多世纪以来,石犀以防洪墙垛为家,面向嘉陵江龙王滩,侧望身后的阆苑古城,两眼圆睁,嘴巴微闭,犹如一位忠诚的古城卫士,守护着古城安宁,然而石犀的命运也多遭磨难。

在“文革”中,石犀也未逃脱噩运,不仅与公共厕所相伴,而且滑润之身也遭受到野蛮摧残。其嘴巴、鼻子、耳朵和腿部均遭敲击,伤痕累累,但还是幸存下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古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石犀惜别了自己曾经魂牵梦萦两个多世纪的西门壕边,来到了东风大道东风中学的路口上。尽管故土难离,但石犀依然神情若定,在喧嚣的闹市里,眼望水泥大道向前延伸,近闻龙王滩涛声依旧,欢迎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张飞青铜像取代了石犀的位置,石犀从此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悄悄地静卧于建设局的水池假山间,留下几多遗怨。“犀牛望月”的景观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年,阆中市修建起了规模初具的嘉艺广场,并选择最佳的位置,按照原样重新安放犀牛,犀牛美景重现。而今无论长幼,人们都喜欢在犀牛面前停留驻足,轻轻地抚摩,找找灵气,而许多顽皮的孩子还爬上犀牛的背上遛一遛,童趣油然而生,日久犀牛浑身上下便滑润光泽,如同机器打磨过的一般。阆中的石犀牛与众不同,一般国内常见的镇水犀牛多以凶猛凶态,但是阆中的犀牛呈安详卧式,没有凶猛的牛角和强劲的肌肉,具有祥和姿态有一种人与动物的亲近之感。

镇水石犀在民间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是保平安。在年,阆中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水绕犀牛而回荡不入堤坝,随即悄然退去,然而在年,由于石犀牛被搬家,遂致洪水泛滥,淹没半城。二说是通人性。犀牛常年卧于江边,吸日月之精华,饱览山川之神秀,灵性十足,触摸可以消灾祛病,心想事成,妇人生贵子,学子学业成,商贾财源旺:三说预报天气,阆中石犀的材料很特别,犀牛的表面很光滑,一遇到天气变化,犀牛的表面就会出现湿润的水珠迹象,所以人们常看犀牛的变化判断天气。而且经验丰富的船工舵手还可以根据犀牛头部的朝向判断航道和选择停靠的位置,犀牛在古代的防洪和航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古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犀牛迁回原处,还修建了小桥流水般的小型休闲广场和亭子,供游客观光和休闲,还把此处命名为犀牛码头,成为游船上下游客的地方。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距离犀牛的一公里的地方,阆中市还依托原有的鱼翅(明清代的防洪堤坝)修建了鱼翅公园,既完整的保护了古代防洪设施文物,又成为阆中市市民休闲和观山望水的好地方,真可谓相得益彰。犀牛雄风依旧,它满含深情的回眸中:是对古城的反哺之情,也是嘉陵江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石犀独卧江边,吸天地之精华,收山川之灵气,天长地久,便灵性十足。传说有一灾荒年,牛也饿极了,于是夜间便跑过河去吃麦子,被人发现了,后来请来峨嵋山老道画符念咒,打嘴断角,犀牛被降伏后,便安分守纪了。涨水时,纤夫拉船逆水上行,到犀牛处,便将纤绳导在牛脖子上,稍歇片刻后又解开纤绳继续前行,时间长了,犀牛脖子上自然就出现了一道很深的痕迹,至今犹存。

1956年,阆中涨大水,当时汹涌的洪水在犀牛身边回荡,由于“犀牛洗澡”镇住了洪水,所以第二天,水便很快退去了。

1978年,电厂修堡坎,当时的厂长王福庆为了保护文物,特派职工董长礼带领民工,用三角钢架和手拉葫芦,将犀牛从河边吊到岸上,按原方位安好,头朝西,牛脖向右望沙溪,前有西门濠形成的“月儿湾”,所以叫“犀牛望月”。尾向东,屙屎(金银珠宝)肥阆中(有何开顺保存的黑白照片为证)。他们在起吊时,发现底座下面有红、白、青三条蛇,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物,故放生而去。不久有一张姓玩童,骑在犀牛背上玩耍,用油光石敲打牛头,第二天爬树时,突然掉下摔死,消息传开,其他顽童谈此色变,再也不敢乱打犀牛了。

1981年,阆中又发生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由于犀牛已移位,失去了防洪警戒线,故洪水泛滥成灾,淹了半个城。1987年,阴差阳错地把犀牛迁到东风中学大门前的十字路口中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人们说这是因为犀牛要喝水、要洗澡,所以发了怒。

2004年,随着西门嘉艺广场、古韵外滩的峻工,犀牛又搬回了老家,安放在嘉艺广场与西城门的交汇处,西边建有犀牛亭。春风绿江岸,人在画图中。犀牛人见人爱,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期间,这里游人如织,群童嬉戏,真是乐哉悠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xw/1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