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阆中民俗荟"免费订阅
阆中民间婚婚姻习俗,是阆中民间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阆中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但阆中民间婚姻习俗中有不少古老的习俗不仅仍在继续传承着,而且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重视,并有不少人考证、研究阆中民间婚俗,本文也想就婚俗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作一些补充。
1.说媒开亲
如果是毛头女子和青头小伙子开头亲,首先要确定男女双方是否可以开亲。阆中民间历来有“啥都可以做人情,儿女没法做人情”的说法。因此开亲都是被当作一件很慎重的事。
开亲的第一件事,是合八字。其他条件再好,命理不合,也不能开亲。在命理相合的情况下,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媒人跑腿联络双方家庭,开始议婚和进行以后的相关工作。
双方父母不会单凭红爷(媒人)一张嘴说得好听,也会从各方面打听、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对方的外貌、性格、人品如何。旧有“选媳要选亲家母,买牛要买奓角牯”的说法。双方儿女的外貌、性格、人品等从亲家母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同时看是否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主要是看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对等。这涉及到后来渡礼纳彩的问题。富家女嫁穷家的儿子,经济状况相差悬殊,穷家小户肯定是出不起彩礼的。父母也不愿将自家女儿送到穷家去受苦,甚至最后因穷而带累娘家。而穷家女攀高枝,嫁予富家,往往连同娘家都会受到踏噱(方言,嘲讽之意),一辈子说不起硬话。
血缘亲疏,也是开亲的重要条件,而且必须遵从宗法礼教。民间习俗历来禁止近亲结婚。首先是同姓不能结婚。女孩儿开亲,阆中民俗中叫軉(音yu)人户。开亲只能往前軉,不能往回軉。即女儿可以和姑表兄弟(姑妈的后代)开亲,而不能和娘舅家的表兄弟结婚。如果和娘舅家的表兄弟开亲,叫倒亲,是不允许的。倒亲的下一代民间叫“倒牵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永远是不可能和贾宝结婚,就因为他们的婚姻是倒亲。而和表兄弟(姨妈的后代)是可以开亲的。这也就是《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什么能和贾宝宝结婚的原因。在血缘亲疏上,往往开亲的双方都很重视。不仅要看当代,还要看前几代两家在血缘上有什么瓜葛没有。开亲双方家庭父母还要请示族中长辈决断。
有的两家还会考虑辈分的问题。这种辈分是由双方上好几代人(或有姻亲关系)推定而来的。曾有的男女开亲因两家辈分不合(方言称“辈伦不来”)而告吹。双方父母经过了解,如果婚姻男女各方面相配,再先由男家正南其北地央媒前去女家正式提亲。
2.渡礼纳彩
在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确定建立婚姻关系,即开亲后,女方家里会开始做女儿出嫁的相应准备,并向男家讨要彩礼。彩礼的多少,男家长辈会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里商议,这叫做讨话。女方家里女儿出嫁,女家要陪送一些东西。所谓陪送,是男方送彩礼后,女方相应地置备一些结婚用品相陪,一起送予男家。男方向女方所送的彩礼共分三大类:一是衣服(上装、下装、鞋袜)。衣服缝多少套,先是女方向男方提出要求,要男方来多少套。然后女方按旧风俗,男家来多少,女家陪多少。如男家8套,女方家里陪8套,就是16套。沙溪汤家沟一汤姓人家接媳妇,男女两家仅衣服就有套。我家大伯父接媳妇衣服也有60套。普通家庭至少不低于8套衣服(男女方各4套)。二是木器家具。发财人家庭陪送木器为全套家具,包括一架大床、四箱四柜、衾桌(代梳妆台)书柜、梳妆台、穿衣镜、洗脸架、木梳剪刀、净桶洗脸盆等。中等之家半套家具最简单的也是两台柜子1架床。三是生活类物品,包括杯碗盏两套,铺笼罩被中,铺盖(棉被,包括里子、面子)至少八床,毯子八床、罩子(蚊帐)两床等。外加金银首饰、木梳剪刀、镜子洗脸盆等一应俱全。家庭一般的,杯盘碗盏、铺笼罩篦必不可少,铺盖至少两床,其他物品也必俱备。四是金银首饰。头上戴的金花银朵、耳环,手上戴的玉石或金或银圈子(手镯)、戒指。五是大礼上的礼品。主要包括:酒、肉、挂面、喜馍,统称“福酒刀菜”。酒按一席2斤照算,肉多为4斤、8斤的刀儿菜。也有的女方父母狮子大开口,肉要半条猪。还有酒若干,挂面若干,喜馍若干。
所有彩礼中,男家制的衣服,可以是成衣,也可以布匹形式作彩礼。金首饰和一应家具制作费用女方要求男方承担,称为首饰钱和木器钱。大礼上的礼品均为实物。女方家里所索要的钱、物,男方家里往往“箍穷”,说“来不起”。这也就是俗言所说的:“开亲家,夸富贵,渡礼纳彩告艰难。”两家要经过几次协商,最终形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中间,红爷要两边跑路。其实往往女家所陪送的奁资超过男家的彩礼钱很多。民间有俗言:“男享田庄,女受福财。”因此女家一方会因女儿打发后,所有家产田庄全部给了家中的男儿,女儿从此后再也不能享受家中一分钱的财产。同时也为了使女儿的婚事办得风光漂亮,女家会尽力置办较多的衣物、家具(即“福财”)陪送。这些统称为陪奁(嫁妆)。双方将彩礼数额商定落实后,在确定下结婚日子(会再次讨话)后,男家要在办酒迎亲的前几天,在红爷的陪同下将男家制作的衣服和木器钱、首饰钱送至女家。这叫渡礼。渡礼是婚姻中的一个重要程序。男方渡礼后,备有全套家具的,为避免大礼上人事的不便安排,男女双方父母将选定吉日,由男方安排年轻小伙子,并携带一定礼品随红爷到女家,将陪奁中的大型家具,如床、柜子、衣柜、衾桌、梳妆台等木器背、抬到男家,安好新房,这叫做搫行嫁。搫行嫁时,女家会在柜子里装上一些压柜的粮食,少者几升,多者一斗。背柜子的若碰到此种情况,往行往一路被压得喘不过气。若家庭稍次一些的,陪奁少,家具也少的,行嫁多数会随大礼送到男家。但柜中压粮却是定例,只是多少不一样。
有的男家为了使儿子能早日成家、以生养后代接续香火,也会倾其财力置办一应事物。如有的要新修房屋,要送彩礼,一时无钱,就要拉账。儿子成家后,这些债账又由家里慢慢偿还。因而家中生活也会出现困难。这就是俗言所说的“婆娘接达睡倒穷”。
3.接亲摆礼
到女家娶亲时,有红爷和亲娘子、押礼先生、乐理先生背香蜡背篼的和抬扛担的人等。如果行嫁随大礼,则还有搫行嫁的人随行。
红爷为两家婚姻牵线搭桥,两家说好,自不待然。而娶亲娘子一般要选人年轻、形象好、气质好、能说会道,并对结婚各方面礼节都较熟悉的妇女担任。
到女方娶亲和娶亲回男方家时会有扛担、衣物、铺笼罩篦等嫁妆陪奁。押礼先生要负责在娶亲来去路上礼品、陪奁的押送,并随时保证整个过程中说话做事不失礼。因此押礼先生更要精通婚姻礼节,否则会丧徳失格。
据传有一家儿子结婚,娶亲时,轿子到了女方家门,却遇着大门紧闭。男方娶亲娘子和押礼先生见此情形,一时不知咋办,只有干着急。最后在别人的指引下,他们将放在大门外一背篼下边的火炮取出来放了,门才开了,这些娶亲的人才得以进门。而押礼先生和娶亲娘子为这事搞得很没面子。
结婚时,因只打鼓和吹唢呐,所以乐理先生只有唢呐匠儿两人和打鼓匠一人。在前往女方家里去时,乐理先生一路上要打鼓、吹唢呐,而打鼓匠打鼓时只能用一根鼓槌。在娶亲回来的路上,打鼓匠方才用两根鼓槌。
背香蜡背篼的人所背的小背篼中装有香蜡。这些香蜡主要是用来满足整个娶亲过程中敬神点蜡上香之所需。
前在女方家里要亲时,男家要用扛担抬着的原两家商定的大礼上的娶亲礼品“福酒刀菜”,即装在扛担(阆中某些地方是用篮子挑)上的酒、肉、挂面、喜馍,并有乐理先生随行。“福酒刀菜”均为双数。扛担视福酒刀菜的多少、可一层(架),也可两层(架)。扛担在娶亲回来的路,主要用来抬铺、笼、罩、篦、杯、盘、碗、盏之类。
行嫁随大礼的,男家要安排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随大礼娶亲的人一道到女方家里,背、抬箱柜等重型器具,因此,他们都须提前在男家就要备好背、抬所需用品,如抬杠、绳索之类。
结婚当天一早,吉时一到,新娘子要冠梳上妆。男家背香蜡中背篼的点蜡上香敬神,唢呐匠吹起唢呐,然后送出首饰匣,取出(乐理先生预先制备的)色衣裙子(相当于今天的婚纱),女方的送亲娘子和男方娶亲娘子会为新娘梳头、上冠、穿衣。这时,新娘子要坐在一只斗上,脚下铺有两升“踏脚米”。新娘子双脚在米上。这叫“坐斗梳妆”。若不做回门酒,结婚当天的酒宴,女方早上为正酒。摆礼结束,即时开席。
男方娶亲的、抬行嫁(行嫁随大礼)的和女方送亲的先坐席吃饭。头一轮酒席结束即出亲。出亲时,新娘脚不能挨地。这时必须要送亲中的娘舅将新娘子背上轿,并将先前的“踩脚米”送入轿中,然铺于新娘子脚下。临近上轿,新娘子会向娘家人索要上轿礼,否则不上轿。
男方中午为正酒。送亲拢男家,新媳妇下轿,多由老人婆(男家母亲)拉亲。拉亲时,新娘子会索取下轿礼。民谚中有“新媳妇儿抬在门前,还要熬个牛价钱”。所以旧时曾有笑话:某家儿子结婚,为了防备新娘子多要下轿钱,拉亲的老人婆将先准备好的一包红萝卜片片冒充铜钱交给新娘子手中,新娘子以为给的钱不少,下轿后没收拾好,又搭着盖头看不见,红萝卜片片满地滚,结果落得旁人嘲笑。新娘子下轿后会举行一个简单的回轿礼。男方家中要给一定的“小礼钱”,意为感谢抬轿人的辛苦。而新娘子搭着盖头,由娶亲娘子协同老人婆将新娘子拉人堂屋,行拜堂礼,拜天地和父母后入新房。此时,若行嫁是随大礼的,男方抬行嫁的要立即将床、柜安放好(若提前已将行嫁搫到男家的则无需再安放床、柜)。接着,女方娘家送亲的人会马上将随大礼陪送来的铺笼罩篦铺陈整齐。首先是挂罩子。挂罩子只要女人。挂罩子时,不能开腔说话,一律用手势表示。据说挂罩子说了话,耗子会咬罩子。罩子挂好后,再将被子、枕头等铺好放好。一切完毕,男家会送上礼钱。新娘子进房后,由新郎官儿揭去盖头,并有小男孩送上洗脸水。洗脸盆上而铺有一张洗脸帕。新娘子将小礼钱放于帕子上,等送水人取走小礼钱后方可洗脸。然后新娘坐于房中,等待开拜认大小。
结婚中的摆礼多数是富好之家为了显示家庭的富有和排场,也是为了让大家看一下男女双方和四路亲城花费了银钱,置的是些啥东西。
女方家中摆礼一般是与新娘了冠梳上妆同时进行。也有的会安排在头天晚上。大概程序是:①正酒当天一早,吉时一到,唢呐一响,男方背香蜡背篼的人点香蜡敬神。新娘子开始坐斗梳妆。同时女方家中咨客和送亲娘舅将嫁妆陪奁摆放在几张相连的桌子上;②报礼。新娘子梳妆一结束,唢呐停止。女方咨客出示请帖,请出男家押礼先生。押礼先生上前与咨客作过礼后,咨客向押礼先生交割所有嫁妆陪奁,边交割边要大声报出各类物品名称,并要说明男家彩礼多少,女家陪送多少少。金银首饰、木器家具、碗盏杯盘、木梳剪刀、镜子洗脸盆,须样样报全,不得遗漏;③还礼。女方咨客摆礼结束,男方押礼先生作还礼,并大声回复:不开亲家是两家,开了亲家是一家。女家花了银钱,换了漂亮。置下了木器家具若干、四季衣服若干、铺笼罩篦、杯盘碗盏、金银首饰、木梳梳剪刀……。谢了谢了,三月的桃花,一起谢了。④女方安排送亲的人将所有衣物之类当面全部装箱上锁。钥匙交由送亲中的娘舅保管。
娶亲到男家,新娘子拉进新房后,男家也要摆礼。男家摆礼时,程序和女方差不多,但也有一些差别。摆礼开始,先由保管嫁妆陪奁箱子钥匙的娘舅打开箱柜,押礼先生生与送亲的人将男女双方的嫁妆陪奁摆好(行嫁中的木器已安放好的除外),然后将嫁妆陪奁一件不漏地向男方父母和前来贺喜的三亲六眷报清楚。男家父母和各路亲戚都会很注意,男家送到女方家中的彩礼是啥,女方又陪送了多少。摆礼后,衣物之类照样装箱上锁,抬进新房安放整齐。钥匙当面交给新娘子手中。
4.认大小
正酒这天,新娘子到男家,要举行认亲仪式,俗称为认大小。认大小就是认识亲缘关系中的高班矮辈、侄男阁女。主要为父系血亲关系中的长辈、平辈、侄儿侄女、姑父姑母、老表等。母系血亲关系中的外祖父母、娘舅老表、姨父姨妈、姨表兄弟等各路亲戚,以便后来相互来往和相遇时称呼。
认大小的仪式是紧接着摆礼结束后举行。仪式开始,先由男方背香蜡背篼的人再次点蜡上香敬神,并再由姑表之中一人双手持三尺首(手)衭(一种旧时妇女包头的较短的帕子)平铺于堂内桌上。咨客招呼新郎官儿和新娘子上堂后,按照认大小的礼仪宣布“开拜”。各路亲戚一听咨客喊“开”,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会静侯于堂屋外。随后咨客开始从父系到母系、从高辈到低辈候拜。候到谁谁迸堂屋,随着知客的介绍,新娘子随新郎官儿高呼低叫,并行鞠躬礼。受拜的高辈矮辈随手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小礼钱”(旧时无红包一说)。直到整个仪式结束。认大小,在有的时候也不会举行特别的仪式,而是在坐席吃饭期间,新郎官儿和新娘子到席前敬酒时,在父母或咨客的介绍下对客人按辈分高呼低叫,被叫到的人会随即递上预先备好的“小礼钱”。咨客会马上递上铺有红纸的盘子把小礼钱接下来。小礼钱的多少,各随自愿。认大小要喊人(阆中话,按辈分称呼)。但喊人也有一定规矩。在直系亲属和旁系血亲关系中,各按父系母系两大类推定。但其中又有“先叫后不改”和“各长各叫”两条原则。“先叫后不改”,即虽然因婚姻关系改变了原辈分(高了或矮了),但仍然按原来的叫法叫。“各长各叫”即指结婚夫妇各自仍然按自己原本的血统称呼,而不按因结婚而改变了的辈分喊人。这种情况会出现对于同一个人,两夫妇却喊叫不同。其次是按地点喊人。
对于同一具有多重亲戚关系的人,因地点不同,则叫法不同。如某姓两个女儿同时嫁与某同姓堂叔侄两人。女儿的父亲到叔的家里,叔的父亲应称其为亲家,而在侄的家里,叔的父亲则称其为姻侄。这不是因人而异,而是因地点而异。地点变了,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阆中涉及到婚姻方面的民俗内容很多。二龙、老观、千扶、思议、柏桠、双龙、洪山、河溪、水观、保宁镇附近,或许并不完全相同。但主要的方面基本都是一样的。单就婚姻方式来说就有:头开亲的、童养媳、将女儿赘婿(抱儿子)、换换亲(也称来去亲)、姑姑亲、娃娃亲、鳏夫上门(上门汉儿)、寡妇下堂(再嫁)、本家填房等。婚姻不是儿戏,不管哪一种方式,从开亲到成礼都必须严格遵守传统的宗法礼制。“衣食足,礼义兴。”婚姻习俗也会因时、因人而异。
在社会清泰平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时,各种礼仪都会随时而兴,就会出现“无礼不讲”的局面。而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流离失所,生活于艰难困苦之中,这时就会“有礼不兴”了。有些礼仪也往往会被忽略。家庭经济状况对婚姻礼节的兴与不兴有着重大影响。家庭富裕的,要要讲究一些,繁杂一些,家庭贫寒者则往往简单从事。还有的家庭一贫如洗,结婚时,只好“有钱钱打发,无钱人打发”。这种贫困家庭之间的婚姻,往往出于无奈,在正酒头天,新娘子就会到男家住一夜。第二天正酒当天一早,也会冠梳上妆,这叫做“望门梳头”。
原标题:《阆中婚俗拾遗》
故园老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