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天天看阆中
广度、深度、温度,全新的阆中度!
阆中三名技术工人入围“南充工匠———质量领军人物”候选人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需要追求卓越、崇尚品质。为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 阆中银河地毯有限公司的黄小利是一名针线女工,她用自己的技艺讲述了匠人不一样的人生。巨大的木纺架上固定着一张绣了一半的地毯,木纺架旁边悬挂着几十团不同颜色的毛线,黄小利手持一根长针在地毯上穿针引线,将一根根五颜六色的毛线编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十几岁时,我从老家来到了阆中城,成为一名缝制地毯的针线工。”
黄小利回忆说,才工作那会,她还是一个笨手笨脚的女孩子,用针缝制地毯时还常常扎到自己的手,没想到她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当初站在木纺架不知所措的女子早已是操作高手。消费者对手工缝制地毯的要求特别高,甚至是地毯上面的图案要缝制得如同临摹模版图案一般。黄小利的针线技艺不俗,她缝制的地毯远销多个国家,不少消费者对黄小利高超的针线技艺赞不绝口。“其实就是勤练、多思,时间长了技巧就精了。”黄小利说,每张地毯都是一针一线交织而来,需要耐心、细心。
30年里她缝制的地毯面积总共超过平方米,算下来相当于了一个足球场面积的大小。“根据地毯大小不同,缝制的时间也不同,1张1平方米的地毯就需要一名女工缝制20天左右。”黄小丽讲,她缝制过最大的一张地毯面积为18平方米,当时使用了多种不同颜色的毛线,日夜赶工都足足缝制了4个月的时间。
“醋意人生”杨勇,食醋行业最年轻的CEO
继承传统技艺,弘扬传统工艺。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勇走出了一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醋意人生”。
从中学时代起,杨勇就因为好奇心驱使,自制“二号饮料”在校园名噪一时,从此和保宁醋结下不解之缘。年7月,大学毕业的杨勇成为一名酿醋工。6年时间里,他经历了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发酵车间主任、实验车间主任等多个岗位的锻炼。“继承和发扬就是创新”,杨勇始终以此为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保宁醋传统工艺,杨勇诚心诚意一一上门拜访老一辈酿醋技师,下功夫对各个时期醋房的制曲配方进行仔细对比和研究。年秋,经过反复实践和认真总结,杨勇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保宁醋的传统生产工艺,形成了62味中药制曲和42道工序的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痴迷醋技的他又进一步融会贯通传统制曲配方,根据中药的特点和功效开发出了一系列功能醋,将原来单一型产品扩展到了如今的调味、保健和饮料三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年,年仅35岁的杨勇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成为当时中国食醋行业中最为年轻的CEO。
曾经有人针对保宁醋发酵周期长、劳动密集性强、生产工艺复杂引起的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提出改变保宁醋的发酵生产工艺,借鉴其它食醋厂家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建议。但杨勇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次市场调研后,对此予以了否定。“保宁醋的传统工艺造就了保宁醋的独特风味。谁要改变传统工艺,谁就是保宁醋的历史罪人。”杨勇一语惊四座。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保宁醋在整个食醋行业中至今仍然保持着最为完整的传统酿造工艺。目前,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已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之中。
“挑刺员工”冉红松经手牛肉吨无一次品进市场
既是产品质量的把关者,又是市民食用放心食品的保护者。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的员工冉红松作为企业与市民的桥梁,6年时间里检测、包装余吨牛肉制品,没有让一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我是一名成品包装员,负责完成食品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冉红松说,这不是将商品装进袋子就完事,而是要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一丝不苟地最后检查,既要检查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又要检查商品的重量是否足够。冉红松工作时把自己当作是一名正在购买商品的挑剔的消费者,要带着“挑刺”的眼光去工作,怎么才能挑出更多的刺呢?冉红松说:“就是要学习,要清清楚楚知道每一种产品的合格标准是什么?也要向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进行质量、计量检测时的一些‘秘诀’。”
为了提高自己的把关能力,冉红松常常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挑刺”能力,多年来不断磨练,冉红松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检验方法。“一摸,看产品包装是不是干净的;二捏,看产品有没有漏气漏油的情况;三称重,快速精确记住电子秤上的数字。”冉红松说。从年冉红松进入企业成为一名成品包装员后,他每天在工作台上检查、包装各种牛肉制品,既有净重10克的小包牛肉,也有净重余克的大袋牛肉。6年来,经他手进入市场的牛肉制品超过吨,却没让一克变质牛肉、一袋缺斤少两的产品进入市场。
来源:南充日报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