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总是热衷于回望过去?因为回望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在的自己,也更明晰未来的道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就曾说过,“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成都这座城市的名字自多年前定名以来从未曾变过,然这期间的人却变幻了无数的面孔。我们如何成为了现在的我们——热情、包容、融合、创新;这座具深厚历史文化沉积,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气息的城市又将被这座城市的人带往何处,也许我们能从成都古已有之的移民文化中找到答案。
18日下午,被作家洁尘称为成都文化密码解读人的成都图书馆馆长、著名地方文化史学者肖平,应邀做客轻安·洁尘书房,以新近再版著作《湖广填四川》为核心,做了一场关于“成都移民运动的缘起和流变”的分享会。肖平言语沉稳,逻辑缜密,细节充沛,数据详实,把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缘由、范围、规模、流变以及在历史、文化、民生、风俗、城市精神上带来的各种延续至今的影响讲得清晰明了,不仅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也引起了到场“新移民”们的强烈共鸣。而与肖平经年未见的多位成都媒体圈朋友也赶来共聚畅谈。
△|活动现场视频回顾
缘起
分享会从成都的移民传统谈起。肖平指出成都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学术界一般认为,成都从古至今有七到九次大的移民,通常第一次大移民是指秦并巴蜀以后“移秦民万家入蜀”,最后一次为“三线建设”,大量沿海的工厂、工人来到成都来到四川。但肖平认为,其实这一传统可以再往前推。古蜀五代蜀王并不都是土著,第一代蜀王蚕丛,从青藏高原来到了盆地西北面的岷山,杜宇是云南人,古蜀最后一代蜀王开明则是湖北人。“所以,古蜀也是由周边族群共同融汇到盆地里构成的。”
△|肖平堪称是成都文化密码的解读人,其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爬梳长达数十年,视野深广、内容浩博、落笔精微
不过,历次移民运动中规模最大,对四川和成都影响最深远的毫无争议是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这段历史,流沙河先生写给《湖广填四川》一书的序言交代得清楚明白,“知晓前人奋斗历程,至少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坚强我们的人生态度”。肖平介绍,之所以出现这么一次对四川历史影响深远的移民运动,是因为明末清初在四川境内发生的惨烈战乱。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明朝的残余,清政府的军队三方博弈给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全境带来了毁灭性的损毁。“清顺治末年,四川全省人口不足9万,而到了清末,年,四川的人口统计数量是万。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发现,成都主城区没有一处明代的建筑,包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文殊院等等,都是清以后修建的。因为明末张献忠从成都撤走时火焚成都城,包括明皇城前巨大的大理石柱也用纱布浸满油脂裹柱身而焚毁之。成都在清初曾经13年没有人烟。明代的2万多口水井在清初清理城市中,可用的只有多个,其余的都塞满了尸骨、瓦砾。整个城市野狗野鸡遍地,甚至有虎狼出没。曾有新县令上任,在荒草丛中寻找以往县衙时被冲出来的老虎咬伤的事发生。四川省的临时省会也因此搬到阆中。”
△|肖平的分享不仅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也引起了到场“新移民”们的强烈共鸣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发动了“湖广填四川”运动。这其中“湖广”是指湖南和湖北,在明清两代这两个省合称“湖广省”。然而这场大移民并不仅仅局限这两省之人,而是波及大半个中国。只不过从湖南湖北进入四川的移民人口是最多的而已。肖平介绍说,“清末百科全书式著作《成都通览》对清代成都人的构成作了详细分析:湖广占25%、山东占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安徽占5%、江浙占10%、广东广西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这本书还统计了当时在成都的外国人,可见在成都的人口中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都没有。”肖平以自己家族的历史印证了清末诗竹枝词“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的说法。“我出生在洛带古镇,我的家族是康熙20年从广东梅州紫金山移民到成都洛带的,到我这里刚好第10代。”
经过
这场移民运动的持续时间非常长,涵盖了康雍乾时期近年的时间。期间进入四川的人口大约是万。他们和8万多四川当地人口,共同构成了现在四川的人口基础。成都也因此通过移民重建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四川,人们至今还叫上厕所为“解手”。民间传说,这是因为“湖广填四川”时,人们都是被绑着手赶进来的,在途中要上厕所必须“解开手”才行。肖平通过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推翻了这一说法,并重新勾勒出初期移民的精神状态。“我们查阅了大概部移民族谱,户没有一户是被迫进川的,更不用讲是被捆绑而来。相反,我们看到他们是非常踊跃、自愿的。”
△|肖平言语沉稳,逻辑缜密,细节充沛,数据详实,把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缘由、范围、规模、流变以及在历史、文化、民生、风俗、城市精神上带来的各种延续至今的影响讲得清晰明了
因为清初政府为了鼓励外省移民到四川,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一个方面涉及官员的升迁,另一方面给予移民大量优惠,比如说来四川的移民,可以给耕牛给种子,康熙年间出生的人口还可以不交人头税。因此到四川来的移民非常积极。肖平再次以流传下来的族谱记载举例,“有一世祖从南方启程到四川来的时候鼓励大家说,‘鹤不发顶则难宏其声,蟹不脱壳则难大其腔’,意思就是要脱一身皮,到新的环境里面去创业。我家的族谱也记载,广东流传四川的土地肥得流油,是值得去创业去淘金的地方。从一些名人的族谱里面,也能看见他们的祖先是怎么来的,比如说郭沫若的祖先是福建的客家人,当年背着两个破麻袋入川。韩素英的祖先是货郎,挑着一个担子来到成都。”
通过肖平的讲述我们也同时了解到移民的悲壮和艰辛。以广东移民为例,通过六七十部族谱的大数据分析,从陆路经江西入两湖,再到四川需要90——天,“从梅州到成都的距离大概是里,按天计算,移民拖家带口每天走的路程大概是55里。可以想见其坚韧、辛苦。”
南方移民通常会在正月迁徙,一方面能团完年,一方面到达四川的时间刚好赶上农忙。初期的移民多为圈占土地型,方式或插芭茅秆或伐树皮以为白。到了后期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大部分就必须要由政府来安插。“像我出生的洛带镇岐山村全是广东移民,而挨着的宝胜村就全部是江西移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按省籍安插移民的行为。”
影响
大半个中国的十七八个省份的移民进入成都后,最终形成了两个文化圈——湖广文化圈和客家文化圈,建国初期以春熙路一带为界,春熙以西为湖广文化圈,春熙路以东为客家文化圈。实际上在移民的初期,来到四川的移民跟故乡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有很多资料实例显示,移民们在四川挣到钱以后荣归故里,同时又把更多的人(亲人、同乡)带到四川。而跟故土的连接还可以从新移民环境中的一个特殊建筑——会馆中得到印证。四川移民会馆最多时曾达到0多个。它同商业会馆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个“庙”,地方志这样定义移民会馆,“外省移民互以乡谊联合建庙,祀其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因此,会馆里面供奉的神祗通常带有以往的地域色彩。江西会馆供奉许真君,湖广会馆供奉大禹,广东会馆供奉慧能,福建会馆供奉妈祖……“同时,会馆还是外省移民在四川创业成功以后实力的表达,哪一个会馆修得规模最富丽宏大,就代表你的人口、经济、社会影响力在当地最牛。
△|回望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在的自己,也更明晰未来的道路
除了会馆是移民文化的显现外,移民文化从人才、新物种、生产技术、民俗和城市性格等多方面全方位影响了四川及成都的发展形成。近现代名人族谱显示,移民的第六代至八代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朱德、陈毅、巴金、李劼人、郭沫若、李宗吾等皆是这一时期的移民后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跨区域长期优胜劣汰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农耕社会现象——由耕到读到仕途的继承。
肖平总结,除了人才的培育,移民入川带入了很多新的物种和生产技术。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是辣椒、红薯和玉米。辣椒为明中叶,由墨西哥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到中国,清初经南方移民带入四川后,新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把辣椒的艺术发挥得登峰造极,如果辣椒不进入四川,就没有郫县豆瓣,没有川菜,没有火锅,我们的日子会多么寡淡”。红薯也是由南方移民带入,而到清代中期,四川已经号称“苕国”了。“有县志记载,之所以到年四川的人口数量会发展到万,都是红薯之功,”至于玉米,也是经移民传入才得以成为我们现今习以为常的食物。
至于新的生产技术的引入更是对蜀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富可敌国的卓王孙、卓文君家族在秦民入蜀时作为赵国大户把北方先进冶铁技术带入了成都。清初进入四川的移民也带来了酿酒、制糖、烟草种植等诸多新的生产工艺,并加以改进推广。通过肖平的讲述我们得以知道“水井坊”是清初进入四川的陕西移民,把陕西酿酒技术跟本土酿酒技术结合,不断的提升酒的品质而创出的品牌。内江之所以有“甜城”的美誉,离不开福建移民将蔗糖压榨技术的引入。金堂地区大量种植优质烟草的也是南方移民将种植技术带到了这里并发扬的结果。
△|书友们认真聆听
至于成都的民俗和城市性格在肖平看来更是移民文化的产物。首当其冲的川菜,24个味型是所有菜系里最多样丰富的。“大半个中国将近20个省份的移民进入四川,他们带来的融合故土口味的烹调技艺,肯定会影响川菜的这种味觉的多元。酸辣、糖醋、鱼香、芥末、红油、怪味……”现场书友们边咽口水边随肖平一起罗列起川菜的这些经典味型,气氛更趋热烈。同时,肖平认为川菜食材的普通型也昭示着移民文化的烙印,“移民初期物质匮乏需要创业,只能想办法把简单的东西做得足够美味。因而川菜是平民菜系,重佐料,不重主料。”
而为什么四川尤其是成都的茶馆会那么普及,这也跟移民环境有关。“移民中同省籍的人修了会馆,不同省籍之间的人怎么交流?他需要去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茶馆应运而生。李劼人、沙丁、艾芜笔下的成都茶馆,有一个事情是很有趣的,吃‘讲茶’。茶馆这个时候成为一个民间法庭。不同省籍之间或不同家族之间的人发生矛盾,找一个中间人,大家约到茶馆里去讲道理,请当天的茶客来评理。《成都通览》记载,当年,茶馆的数量家,跟街道的数量差不多。我常常出差,到了外地去以后就很不适应,很难找到像成都的茶馆,这样不同的族群,不同收入不同阶层,无论男女,大家都可以在里面和谐共处的这么一个空间。”肖平笑言。
此外,在肖平看来,四川方言语音语言的多样化,及川剧的五腔共融皆是移民元素与蜀地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正因如此,成都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它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成都人不太会歧视外地人,反正大家其实都是外来人口。洁尘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谈到,‘成都的富人不跋扈,穷人不自卑,有一种世俗的平等竞争’。成都人还有一种自嘲的精神,我觉得这都是移民环境所造就的。在这样一种环境、一种传统中,产生了包容、接纳、创新这些优良的品质,为成都的发展注入了核心竞争力。”
所以,产生“蓉漂”现象可谓顺理成章,“现在每年成都的净流入人口都超过30万,这是很惊人的一个数字,好像有一种很强的虹吸效应。我想,新的移民会更多地进入这个城市,这会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
△|作为分享会主持,洁尘对成都的移民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互动问答
洁尘:在文化史上,据说抗战这个时期的移民文化,对现在的成都也有很大的影响,能不能给我们补充一下。
肖平: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抗战时期,虽然陪都没有落在成都,但成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近的城市。除了抗战,成都再往前推,还有类似的例子。唐代也曾经有两个皇帝,唐玄宗、唐僖宗因为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从长安跑到成都来避难。他们分别在成都呆了一年和三年,因此有大量的工匠、艺人、文人、艺术家随之入蜀,进而形成了天下才人皆入蜀的风潮。当时,“南京”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就是说的成都。五代时期,四川的绘画、诗词、经济非常发达,于此有着紧密的关联。抗战时期的情况也很类似,大量的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军工企业以及相关人员进入到成都及周边,肯定会对地方的文化、经济有很大影响。
洁尘:成都图书馆处在成都文化构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馆长,能否给我们谈谈在当下移民文化潮流中,成都图书馆会有一些什么样的针对性的布局?
肖平:成都图书馆有针对这种移民环境去构建资源和服务。我们有一个成都的文献中心,里面我们会对史籍、方志、族谱进行有益的保存,数字化传播。同时,我们可能会针对城市的不同的族群,做更多的考虑。比如说针对农民工及居住在成都的外国人这类新的移民群体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服务。
△|肖平的好友、资深媒体人刘平听了分享感触颇深
书友感言
历史是无声的,历史又是鲜活的。在成都市图书馆馆长肖平的眼中,历史如冰山一般,威严沉默,饱含力量却引而不发。他陈述的成都移民史,有惨痛的十室九空的荒芜,也有清代百年移民运动的浩荡。有川菜百菜百味的细碎,也有客家人群落与湖广群落的差异。肖平的叙述沉稳而平静,两个小时,连我刚上初中的女儿也听入了迷。感谢在洁尘书房的这场读书分享会,让我们有机会重温从两千多年前至今的成都移民史。新成都每年近50万外地人进城成都移民的历史还在继续。
——刘平(资深媒体人)
在北上广生活了10多年,最终发现最眷恋的还是成都。究其原因,除了美食,更重要的是人们之间的这种平等性,包容性,还有热情。今天听了您的分享我受益匪浅,我终于可以去跟别人讲,作为成都人我骄傲在哪里,我们成都的文化和艺术的根在哪里。
——芳芳(书友)
△|肖平为书友签售《湖广填四川》一书
《湖广填四川》
可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