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阆中市经济
阆中市新闻
阆中市小吃
阆中市地理
阆中市旅游
阆中市人口

史海钩沉四川阆中巴巴寺ldquo清修

白癜风吃什么能控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223/6897588.html

阆中巴巴寺久照亭。(摄/邓新贤)

阆中巴巴寺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城区东郊蟠龙山南麓,又称蟠龙山拱北,寺内主体建筑为久照亭,是中国伊斯兰教嘎迪林耶门宦大拱北支系创始人华哲·阿布董拉黑[1]之墓。年,巴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巴寺内现存3块清代碑刻,分别为康熙三十年()由马子云[2]撰立的《先师碑记》(乾隆十三年重刻),康熙五十八年()由陕西汉中西乡县锁成撰写的《师祖上人碑记》(乾隆十三年重刻)和雍正十三年()由马朝相撰写的《久照亭常住碑记》,寺内还保存着清代及民国时期匾额36块。

“清修”金匾。(摄/马文奎)

本文中的“清修”匾,系巴巴寺内清代匾额之一,其上款为“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下款为“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书”。乾隆十三年()重刻《先师碑记》时,任巴巴寺主事人的马德功、马真元、陈文善、马守真等,将涪州马淇、芝圃谢家麟和阆中古皇穆三人为巴巴寺题写的诗文镌刻于上。马淇诗中“久照亭栖丁令骨,清修匾焕凤池书”和谢家麟诗中的“颜焕清修颁禁苑,亭开久照获真如”,为目前可见的文献中对该匾的最早记载。

  

巴巴寺《先师碑记》。(拓片/邓新贤)

一、“清修”匾来历

“清修”匾悬挂于久照亭内,该匾长约cm,宽约60cm。陈世绪老人在谈及该匾的由来时表示:“‘清修’匾是官府太爷给宫内大官看病得来的,官府太爷的拱子[3]就在巴巴寺的院子里。”[4]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发现在《巴巴寺匾联笺释》(陈世绪,)《临夏伊斯兰噶迪忍耶的形成与发展》(马兹廓,)和临夏大拱北的展板等文献中,对该匾来历也作了记录。

早期的久照亭内室。(来源于巴巴寺老照片)

1.陈世绪的记载

陈世绪,(~),陕西汉中西乡县人。6岁在汉中鹿龄寺陈永安门下出家;13岁往临夏大拱北学习;年至年,负责巴巴寺事务;年,归真于四川阆中。陈世绪生前整理过《巴巴寺匾联笺释》,其中对该匾的来源,有如下记载:

……四川松潘县一批羌族人受噶德忍耶教理化育……清康熙年间,有族人出家来巴巴寺。此人极精医道,尝云游北京,为某皇亲治好恶疾“背瘩”及其他疑难病症,被视为神医,特许出入皇宫不禁。返回阆中时,皇亲赐以厚礼,他谢绝说:“出家人要黄白物何为?但求赐匾以光寺院足矣。”皇亲即请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书“清修”二字,镌匾相赠[5]……

2.马兹廓的记载

马兹廓,(~),原名马负海,字资阔,祖籍陕西汉中西乡县,生于甘肃临夏八坊石桥巷,自幼在临夏私塾中学习。曾任临夏市政协委员。

马兹廓在《临夏伊斯兰噶迪忍耶的形成与发展》中,对大拱北门宦的历史做了比较系统的记录。其中涉及“清修”匾来历的记录如下:

……他有学问,医道出众。据传他曾游北京,在茶坊打杂为业,适康熙帝微服私访,在秦坊(注:省方)和他不期相遇,询知他明于医术,就被邀至宫庭,治愈了帝疾,从此出入皇宫,为宫内人治病,此后回到阆中巴巴寺,大家称他为“官府太爷”,他的真实姓名反而失传,惟巴巴寺尚存有一纸残缺家谱可为佐证[6]……

3.大拱北的记载

年,在临夏大拱北中院过亭的展板上,记录一则题为《圣裔与太师祖治愈康熙皇帝恶疮》的故事,提及了“清修”匾的来历。内容如下:

……清康熙四十九年,宗人府某皇亲得疑难杂症,邀请我太师祖前去北京医病,太师祖立即启程,带领官府太爷赶往京城,用精湛的医术治好了皇亲疾病,于是太师祖被宗人府各位官员尊称为神医,赞为扁鹊在世。返回时,皇亲赐以厚礼,他谢绝说:“出家人要黄白之物何用,但求赐匾以光寺院足矣。”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看到太师祖如此淡泊修身,品行高洁,就书写了“清修”二字镌匾相赠,表示太师祖淡泊省修,清净素行的高尚美德。至今此匾仍挂在巴巴寺久照亭内……

以上三种说法都与一位称为“官府太爷”的人有关联,对于此人目前除上述记录外,没有太多的资料流传。从以上的三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来看,该匾的具体来历依然成迷,继续深究恐难有进展。另外两个问题是该匾是何人题写?题款为何不具实名?

二、题款考述

该匾上款为“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书”,下款为“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已知宗人府是清代八旗的管理机构,“右宗正”是该机构中的一个职位。“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极烈”之意,宗室分爵等三级,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循着“宗人府右宗正”这一线索,依据时间、机构、职位以及爵位四条信息进行查证。据《钦定八旗通志》知,康熙四十九年,担任该职务担任者为“贝勒延寿”[7]。延寿自康熙四十年()正月至五十四()年六月,在宗人府右宗正任上。据此,可以确定该匾的题者为“贝勒延寿”,但《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延寿的爵位是“贝勒”,这与落款中的“多罗贝勒王”不符,这又是为何?

延寿,满洲正黄旗,生于康熙九年()十月十八日,卒于五十四年()六月初十日。其父系脉络为皇太极→豪格→猛峨→延寿,母为继福晋瓜尔佳氏苏伯赫之女。[8]

据《清实录》载:康熙十七年()四月,“以多罗温哀郡王佛永辉之弟延寿,袭封多罗温郡王。”[9]可知,延寿于康熙十七年时承袭了其兄佛永辉的爵位,成为“多罗温郡王”。《豪格列传》中,对佛永辉的记载为:“温良郡王猛峨,豪格第五子,顺治十四年(年)封,康熙十三年()薨。子佛永惠袭。三十七年(),降贝勒,卒。子揆惠袭辅国公,坐事夺爵。延信,猛峨第三子,初封奉国将军,累官至都统……雍正五年(),上以延信与阿其那等结党,又阴结允禵,徇年羹尧,入藏侵帑十万两,夺爵逮下。王大臣按治谳上延信,党援、欺罔、负恩、要结人心、贪婪乱政、失误兵机凡二十罪,当斩,上命幽禁,子孙降红带。”[10]康熙十六年()二月,“上以多罗温郡王佛永辉薨,辍朝二日。”[11]同月“予故多罗郡王佛永辉,祭葬立碑,谥曰哀。”[12]二十三年()六月,“谕温郡王延寿曰:朕虽未见先代。幼时好与诸故旧老臣谈论,得悉祖宗兴隆时所行事宜。昔太宗皇帝凡阅视牧群,令诸王亲于群内选取良马。今朕巡幸,诸王并未扈从,止汝一人在侧。可往视朕亲乘内厩之马选取二匹。温郡王起立。即亲拣马二匹。”[13]三十七年四月,“谕宗人府多罗温郡王延寿,行止不端,并不思效力行走甚属负恩。此王原非承袭之爵,乃增封之王,伊父为人,原亦平常,著将延寿革去王爵,授为贝勒。”[14]综上所述,延寿是在多罗温哀郡王佛永辉去世后,受康熙增封并得到赏识,及至康熙三十七年,才因事革爵,期间颇受康熙倚重。

“清修”匾落款中的“多罗贝勒王”系延寿新旧爵位的统称,该称呼可能违反了清代礼制,可能是延寿在落款中未具实名的原因。《清实录》记载佛永辉于康熙十六年二月去世,《清史稿》记载佛永辉于三十七年降为贝勒。由于《清实录》较《清史稿》更为可信,故《清史稿》中对佛永辉的记载有误,三十七年被坐事夺爵、降为贝勒的不是佛永辉而是延寿。

延寿革爵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有关。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一个月后延寿被康熙以“行止不端,并不思效力行走”的名义革除爵位,这两者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康熙册封皇子的目的去考虑。面对朝内各派力量争夺,康熙希冀以册封皇子,明晰权力的形式,分解围绕诸位皇子形成的各派政治力量。同时也让各位皇子,在替他分担部分政务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历练。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康熙化解各派力量的尝试并没有取得太多成功。延寿可能也是在各派势力划分重组的过程中,成为了康熙以儆效尤的政治牺牲品。虽然失去了郡王的爵位,但康熙并未对延寿失去希望,没有借此给延寿的政治生命画上句号,保留了贝勒的身份。

结语

巴巴寺的“清修”匾作为一件历史文物,对于研究康熙年间中央王朝与四川穆斯林之间的关系,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该匾背后隐藏着,清廷的王公贵族与穆斯林之间,在私交层面的互动。不同于民间对“清修”匾来历的几种说法的是,对于“清修”匾的题者,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好奇心促使笔者以该匾的落款为线索考证题者,通过查阅《钦定八旗通志》确定了该匾的题者为延寿;又依据《清实录》、《清史稿》等文献,梳理了延寿的生平事迹。

注释:

[1]该名为音译,故在不同的著作中有“华者·阿布董拉黑”、“华哲·阿布董拉希”、“华者·尔不董拉希”、“化者·尔不东拉希”、“化者·而不董那希”等写法。

[2]马子云,宁夏固原杨建堡人,生卒年不详,与粤西镇台马蛟麟、广西提督马雄为同族。康熙十八年(年),任湖南武冈营游击;十九至二十一年(~年),任福建晋江右营游击和中军参将;二十二年(年),任陕西汉中守城营副将;二十六年(年),担任四川川北镇总兵官,营驻四川阆中;三十六年(年),请战噶尔丹被康熙帝斥其有勇无谋,并于同年十二月命以原品休致。马景的研究称,其后代分布于四川成都、宁夏固原以及甘肃临夏等地区。

[3]拱子:指坟墓上修建的砖雕拱形建筑,大小有别,一般为长宽高约为:cm*40cm*cm。

[4]访谈对象:陈世绪;访谈地点:四川阆中巴巴寺;访谈时间:年2月10日。

[5]陈世绪:《巴巴寺匾联笺释(民间版本),年第11页。

[6]马兹廓:《临夏伊斯兰噶迪忍耶的形成与发展》(民间版本),年第23页。

[7]《钦定八旗通志》卷《宗人府大臣年表》,第14页。“延寿”是其在《清实录》中的写法,在《清史稿》中写作“延绶”,本文行文中参考《清实录》写法,在引用《清史稿》时不在变更。

[8]以上据“爱新觉罗家谱网”有关信息整理,该网站是爱新觉罗家族后裔,依照年溥仪续修的《爱新觉罗宗谱》创办的清宗室成员查询网站。网址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zhongzx.com/lzsjj/1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