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与巴文化
巴字其意有古国名巴国、巴族,辖境在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地与蜀合称巴蜀,泛指重庆、四川两省,巴山渝水、巴山蜀水,巴字小篆像大蛇即巴蛇之说(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注:“今三巴是。”巴又为蛇图腾之意,巴人图腾有虎、蛇说。湖北民族学院的陈发喜先生认为巴字为人形。因为这是甲骨文一期中的体式,所以它还保持了人的形体。所以“巴”字的本义即巴人。魏继新先生在《阆中在巴文化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中举证说明阆中是巴人的发祥地,称巴族是中国最早的先民集团之一,他的老家在阆中,巴人最早记载:是殷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武丁及夫人妇好“伐巴方”,所以,巴人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完成了部族联盟,有了巴。常璩则认为更早,在《华阳国志》中说: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
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中期,巴子屡为楚子侵逼,约在公元前年迁都阆中,公元前年后称巴王。秦灭巴后,置阆中县(前),疆域大致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南充及巴中恩阳,岳池西北部,剑阁东南部。东汉献帝建安六年至成汉嘉宁二年,阆中为巴西郡治,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东晋永和三年至南朝梁天监七年,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辖阆中、苍溪、安汉、南国、西国、平周等县。天监八年至承圣二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治及北巴西郡治,辖北巴西、白马义阳、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等郡。西魏恭帝元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同时设盘龙郡。州、郡俱治阆中。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
学界把巴人分三种,一是黄帝之后,其依据是《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二是太皞之后,其依据是《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国。史称太皞风姓,居陈。高诱注云:“太皞,伏羲氏。”伏羲的故乡是阆中,伏羲的母亲华胥是阆中人。据《路史》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路史》注云:“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也。”闻一多也在《伏羲考》中载:“慈凫即伏羲。”阆中古有慈凫乡是因有伏羲而得名。三是丹山之巴,其依据是《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巴)属也。郭璞注:“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清人郝懿行考证:“丹阳居属”为“丹阳巴属”之讹。袁珂先生的译文为:“夏启王的臣子叫孟涂的,在巴地做巫教主。巴地的人到孟涂那里去打官司,孟涂便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捉起来……他居住在一座山上……有人说就是巫山。”四是廪君之巴,其依据是《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巴郡南郡蛮五姓记载。
阆中的巴民族说理所应当地源于太皞之后。据林向教授《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载:“‘巴’是在濮、賨、苴、共、奴、獽、夷、蜑这些蛮族的地盘上建国的。这些蛮在东周以后成为巴国的臣民,所以是广义的巴人。”其中以濮人、賨人最原本。
由于阆中在历史上特殊的地位,使得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到今天,我们还可从巴渝舞(巴象鼓舞)、傩戏、川北灯戏、牛灯、羊灯、车灯、竹马、皮影、剪纸、龙舟赛、竹枝词、民歌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渝遗风。
这些民俗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巫祝文化。由于阆中是人文初始的巫祝文化的发祥地。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等记载,华胥后人中有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在荆巴大地广泛传播巫祝文化,阆中灵山、灵台山、云台山曾是巫祝文化的中心。古蜀王鳖灵,曾登灵山拜谒巫祝胜地,灵山因而得名。到唐代,杜甫《南池》描绘了“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的盛况。巫祝是文明初始阶段的一种神圣而广泛的文化现象,它通过歌舞、诵祷、祈神和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消灾、治病,是原始社会的信仰和后世天文、历算、医术、宗教的起源。它的歌舞、诵祷等活动形式,逐渐衍变为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其中巴渝舞、皮影和灯戏最负盛名。
巴渝舞曾在中华舞蹈史上熠熠生辉。古老的巴渝舞,源于巴人由巫舞衍化而成的狩猎舞和战舞。武王伐纣时,巴人组成“虎贲军,挺杖执盾,“歌舞以凌殷人”,使纣王军队倒戈,取得了“牧野之战”的最后胜利,世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到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汉王“还定三秦”(项羽将关中秦地分封给原秦将三人把守,阻挡刘邦东进,范目帮助汉王收复)。《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舞也’。乃令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战场上的巴渝舞,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前面拼杀者挥戈执盾,大声呵呼;后面伴奏者击鼓顿足,声威大增。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了这种“前歌后舞”的壮观:“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汉高祖刘邦把巴渝舞引进宫廷,接待“四夷使者”时,常令表演,以“耀武观兵”。后来乐师还为宫廷中的巴渝舞配了“矛渝”、“安弩”、“安台”、“行辞”四套舞曲。汉以后,巴渝舞随时代演变。但即使宫廷表演,仍是集体舞,以皮鼓(相传巫咸是鼓的发明者)为伴奏乐器,辅以铜锣。班固《汉书》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北宋高承《事物记源》记载了表演形式:“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唐杜佑《通典·乐士》对宫廷巴渝舞历代名称变化作了详细记载。唐以后,源于民间的宫廷巴渝舞,因脱离人民而逐渐消亡。但在民间,它却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来。《后汉书》记载,早期巴人中有一位先君叫务相,他解决五姓争端,向外发展开拓,受巴人臣服、尊敬,因而祭他的巴渝舞又叫“巴相鼓”;另有传说巴人部落有的以蛇、有的以象为图腾,鼓舞因名“巴象鼓”;阆中因东汉张道陵在云台山修道,道教盛行,道教有“八仙”,所以“巴象鼓”随近音叫作“八仙鼓”。在巴渝舞的发源地阆中民间,特别是在古城区、七里坝、彭城坝一带,巴渝舞以“八仙鼓”的形式世代相沿。明清之际,大诗人吴伟业在《阆中行》中有“歌舞巴渝盛”的咏唱。清代江南文人吴宓,在《游巴西杂咏》中更热情讴歌:“阆苑景色秀,江山十二楼。歌舞巴渝盛,古风尚存留。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范三侯。”
说到巴渝舞,不得不说巴人精神。巴人精神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构成“巴”字本义的巴人善攀援、身手敏捷的品格。但巴人的尚武精神,并不是一味的猛冲蛮打,而是有着许多智虑上的特别方式,比如巴渝舞中“歌舞以凌殷人”,并不是说仅凭歌舞就击败了殷军,而是指在开战之前以这种高歌狂舞的特殊方式,首先从心理上将对方扰乱,先声夺人,使其精力分散,不知所措,于是趁此机会施以猛击,所以殷军很快“前徒倒戈”。这种歌舞实是巴人作战时所采用的方略,为的是从心理上先战胜敌人。作战胜负的关键在于将士们的心理防线稳与不稳,如果哪一方先在心理上失衡,一定是要吃败仗的,巴人的“战舞”既打掉了对方的心理防线,又鼓舞了己方的士气,所以终于打了胜仗。如此看来,巴人在战事之中是很懂得心理作用的,勇中施智,智勇兼备。巴人这种智勇双全的精神,又是建立在忠于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基础上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总是把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命运放在个人之先。巴地世代相传的巴蔓子的故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巴蔓子在“巴国有乱”的情况下,许楚三城向楚借师,平息祸乱后,楚国要兑现三城,巴蔓子却不惜“自刎”而辞之。楚王深受感动,不仅没再追讨三城,反而长叹说:“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实堪永世流芳,我们切不可孤立看巴蔓子事迹,它实际是巴人精神的缩影。虽然巴国最终为秦所灭,但巴人精神却永不消失,在巴人众多后裔中承传。
再说皮影,皮影俗称灯影,是川北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阆中亦是川北皮影活动中心。家住阆中水观镇的民间艺术家王文坤,出身于皮影世家,是阆中皮影和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他雕刻的皮影,造形细腻,形象生动,四肢灵活,立体感强。以灯光将所刻皮影投射到屏幕上,操纵动作,配以声腔,借以表演戏文故事,十分生动有趣。王文坤在川北民歌唱词基础上,借川剧声腔和锣鼓套路,设计出节奏明快、动作多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皮影剧,深受观众喜爱。1986年6月,他应奥中友协邀请赴维也纳等地演出,奥地利前总统董希施莱格和夫人看了演出并与王文坤等合影留念,王文坤的欧洲之行,取得了圆满成功。北京亚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曾推出《皮影大师》王文坤的皮影艺术片。他一生还创作了一千多幅精妙的剪纸作品,多次在省和全国获奖,上百幅被中国民间美术馆和四川省艺术馆收藏。
川北灯戏,又称“喜乐神”。是在巴渝舞的基础上,借鉴端公戏(庆坛)和川北民间歌舞,发展衍化而成的一种歌舞小戏。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源头和故乡,历史文化名镇老观是“灯戏窝子”。灯戏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大多数是喜剧、笑剧、闹剧,即使正剧内容,也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表演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舞曲朴实明快,悦耳动听,语言属“下里巴人”,诙谐乐观,载歌载舞,使观众捧腹大笑。灯戏人物不多,道具简单,演出场地随便。每当丰收之后,过年过节,灯戏艺人在田头、院坝挂起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便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有“竹枝词”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阆中老观、峰占、石滩、二龙一带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戏班”。1984年,阆中灯戏小品《亲家母上轿》、《闹隍会》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1997年,灯戏小品《甜水井》在业余小品调演中,获四川省一等奖,全国群星奖铜奖。1998年进京演出,1990年和1992年两次赴沪参加“上海国际喜剧艺术节”。
在巴文化中,有个经典的词语叫“巴蛇吞象”,关于“巴蛇吞象”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听到过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叫谭多的打柴人,在打柴回家的路上,被一条蛇拦住了去路。他正想绕道走开的时候,蛇就对他说:“好心人,救救我吧!有人追我来了,要是他们追上我,我就没命了。”谭多想了想,就叫蛇钻进柴捆里躲起来。等追它的人走后,蛇对谭多说:“恩公,我的眼睛是夜明珠,你可取下一只献给皇帝,你一生的衣禄就不用愁了。”谭多听了,连连说“要不得,要不得”,不忍心去取蛇的眼睛。蛇就自己取下一只眼睛放在地上走了。谭多拿着那颗闪光的眼珠子,照蛇说的,献给了皇帝,皇帝就封他为进宝状元。一天,谭多和皇帝说起夜明珠的来历,皇帝听到还有一颗在蛇头上,高兴地对谭多说:“如果你把另一颗取来,我封你为宰相。”谭多立即答应下来。回到家中,摆起酒宴请来蛇仙说:“我在朝廷的官职很不如意,你将另一只宝珠给我,我就遂意了。”蛇听了,好一会儿才说:“我给了你,我一只眼睛也没有了,以后怎么活呢。”谭多说:“我一定养你一辈子。”蛇只好取下另一只眼睛交给谭多。谭多又拿着宝珠献给皇上,皇上立即加封他为宰相。过了几年,皇帝听说蛇胆吃了会长生不老,又对谭多说:“如果你能弄到蛇仙的胆,我把王位让给你。”谭多一听心花怒放,忙说:“但愿万岁长生不老。”他连忙跑回家中,酒宴也来不及摆,请来了蛇仙,把皇帝的意思说了一遍,最后他又说:“如果你不答应,我的一切就完了,望你成全我最后一次吧!”蛇听了这些话,气得发抖,过了一会,蛇说:“好,我成全你最后一次,不过,这回你自己来取。”说完张开嘴,要谭多钻进肚子里去取胆。谭多看见蛇张开的嘴,有些害怕,但想起王位,就大着胆子向蛇肚走去。只见蛇轻轻一吸,谭多就到了蛇肚子里,再也没有出来了。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