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充分整合现有文旅资源,调整部署产业结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跨步走进了文旅发展新时代。5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发展网等媒体纷纷刊载《时代风光无限好南充旅游正当时》一稿,此稿详细介绍了南充丰富的文旅资源,对我市所辖地域内的部分文旅资源进行了梳理,为推动南充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今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着“丝绸之乡”和“果城”之美誉。自古以来都以山川秀美、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而著称。近年来南充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年4月22日至24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南充达州调研时这样强调推进文旅融合的发展:“生态是旅游的根本、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在南充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指出:南充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做响“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世界古城·春节文化”的五张城市名片,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副中心。
南充市有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座(南充和阆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5A级2家(阆中古城、朱德故里),4A级6家。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天府旅游名县1个。有省级旅游强县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9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有量居全省第三位。尤其是在首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之后,南充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了大会精神,充分整合现有文旅资源,调整部署产业结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跨步地走进了文旅发展新时代。
近日,应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之邀,《文旅》杂志社组成了专业的调研考察团队,在南充市有关方面的陪同下,实地参观考察了阆中古城、朱德纪念馆、八尔湖生态风景区、中国桃文化博物馆、西充农业公园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等,对南充市所辖地域内的文旅资源,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梳理,为推动南充地区文旅资源项目的整合发展,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南充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特别是在文旅规划顶层设计、文旅体制机制构建、文旅产业项目孵化等方面,分享了团队丰富的经验和观点。力争站在全省乃至全国、全球的高度层面,对南充地区的文旅资源整合、文旅产品开发、文旅品牌创建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促进提升南充地区的文旅品牌创建、文旅产业发展。让南充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有着更多的 阆中市,古称阆苑,是巴蜀之要冲,川北之重镇,战国时为巴国国都。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边,是全国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被誉为风水古城。按照省文旅大会精神,阆中市努力将旅游资源优势变为旅游产业优势,使之成为阆中市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引导古城商业业态,打造特色餐饮娱乐商店,注重风貌和内部文化氛围的营造,改变商业内容雷同率高,与地域文化脱离的实际现状。
阆中市还将古城沿江休闲带和滨江游憩带、古城文化娱乐区等规划为阆中古城的休闲娱乐区域,在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空间需求的同时,克服古城房屋密布、街巷狭窄的弊端。将民间艺术如古城巴渝舞、川剧、川北歌舞、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文化保护与提升的框架之中,使它们成为古城旅游的重要吸引物。通过旅游产品、商业业态、旅游线路的规划实现旅游者与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自然分流,解决旅游的发展对古城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的实际问题。
规划文旅新方向
解决发展新问题
近年来,仪陇县紧紧围绕“红色旅游、客家文化、三乡文化、农耕文化、休闲度假”等几大板块的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契机,在功能完善、服务优化、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景区旅游品质,全力推动朱德故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从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仪陇县还存在工业旅游特色不突出、商业街旅游业态不丰富、公共基础设施不齐备等诸多细节弊端。考察组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文旅整改意见和建议。围绕着“两德”文化建设,深挖红色文化底蕴,积极探索红色研学旅游新模式,在媒体层面加强注重旅游研学宣传和发展作用。按照“建设老区振兴示范县、红色旅游示范县、美丽乡村示范县”的目标定位,强化“文旅、农旅、商旅”融合发展等业态于一体的文旅示范新基地。
构筑全新旅游亮点
打造文化创新品牌
南部县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文景观,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依托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南部县正在着力构建“两带、四区、多支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对“旅游+扶贫新村”“旅游+特色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旅游+创新创业”“旅游+地域文化”等五种新型业态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整合提升,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亲水南部”的发展目标,南部县全面启动了八尔湖旅游景区建设,将“古味川北·感恩原乡”八个字置为八尔湖主题,以蜀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打造古川北民俗民居,形成了“一湾一景、一湾一品”的不同朝代建筑群,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各种特色节会,不断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内涵。以新型生态文明试点实践探索和生态治理的绿色发展为主题,共同探索新型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
田园生活新风景
生态文明共创建
西充地区名人辈出,虽然距离南充地区只有区区几十公里,方言却相去甚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方言岛,不但别具特色,而且历史悠久,是西充人的独特标志。西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死地凤凰山、化凤山、汉将军纪信故里纪念碑、纪信广场、丞相牌坊、西充文庙、仙林惜字库石塔、紫岩万民宝塔等。
近年来,西充县重点推进农业公园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和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为抓手,围绕西充建设中国西部有机粮食品第一县的目标。实现农旅合一、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新型发展模式。同时加强文旅“四项品牌”创建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张澜故里争创国家5A级景区建设;二是加快推进仙林牡丹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双龙桥心理旅游开发项目;四是加快推进线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项目,促进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宣传营销、行业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现刺激消费、拉动人气,富民增收,提高西充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
5月28日
《四川日报》发布文章
《优化营商环境南充“引凤”来》
点赞南充营商环境
一起来看看
川报都说了什么
↓↓↓
优化营商环境南充“引凤”来5月20日,四川中虹集团又一批建设项目快速完成审批手续,一次接件,一次告知,一次办结。“现在南充营商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中虹集团董事长蒋志祥由衷感叹,“以前,公司到市级相关部门报批项目规划等方案,审批时间长、流程复杂,报件人要跑断腿。”
5月10日,投资亿元的奥宇望和啤酒小镇在南充市顺庆区破土动工。对如此巨额的投资,北京奥宇望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车洪前是严谨而慎重的。“从浙江到两广,从华北到华南,公司先后调研国内多个城市。”车洪前说,“来到南充,深深被这里的投资环境打动。”
夜景鸟瞰图
无论是蒋志祥的亲身经历,
还是“异乡客”车洪前的一见钟情,
背后折射的是南充市
持之以恒、持续不断优化
投资环境、营商环境,
使之成为投资首选地和创业福地。
1
整治“三难三乱”回应企业诉求
南充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彭韬最近很忙,忙于今年经济发展软环境社会满意度评价前期准备工作。
经济发展软环境社会满意度评价工作发轫于年,由政协牵头,组织、委托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进行权威、科学的测评。测评覆盖全市80个市级部门和9个县(市、区)。对测评排名靠后的单位通报,连续排名靠后的单位由纪委监委问责。彭韬是这个评价体系的见证者、参与者、操盘手。
“可以说是刚过及格线,离良好还有不小的距离。”当年的测评结果让彭韬记忆犹新,“测评只得了72分,收集了反映强烈的意见和问题多条,原工商、城管等部门排名靠后。”情况通报会上,排名靠后的单位领导“红脸”“出汗”“坐不住”。会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逐一整改。
据彭韬介绍,自年始,软环境社会满意度测评得分逐年提升,年达到了84分,正从“良”逐步过渡到“优”。
今年3月,南充印发了《关于开展“三难三乱”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整治活动贯穿全年。对发生“三难三乱”的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进行集中约谈,并存入干部廉洁档案,全力破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检查、乱收费、乱执法,营造投资者放心、群众办事舒心、企业经营放心的干事创业氛围。
今年初,南充市委办、政府办还印发了《加强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办法》,要求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规上企业,每半年到所联系的企业调研或者现场办公不少于1次,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2
优化政务环境有效遏制“三为”
“现在办施工许可证就是方便,当天交资料,当天就能拿证。”近日,在南充行政审批局办证大厅,顺庆区一市政项目负责人赵平感慨,以前,一个项目开工办理施工许可证,至少要跑建管科、行政审批科、招投标站、质安站4个科室办5个证件。
赵平的感慨,来自南充市大力优化政务环境的结果。
曾经,南充市级行权平台办件量,全省倒数第一;县级行权平台办件量,全省倒数第一。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到年,南充市级行权平台办件量全省第一,县级行权平台办件量跃升至全省第五。
“逆袭”的秘籍就是推行“五四三”工作模式。
权责、时限、材料、流程和样本五张清单,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照图施工即可;施工许可“五证合一”、“四联合”评审勘验、项目经理制度、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处等四项改革,让政务服务提速;常态化监督、专项监督、舆论监督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处藏身。
仅去年,南充全市对十大类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动态调整,减少了项;清理证明材料,市本级仅保留14项,取消了项;对市县两级重点项目,落实一名项目经理,代办项目所需手续;设立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处,对重大项目审批实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一窗办结。
目前,南充市企业建设时限由法定天缩减到天,提速79.6%。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达%,办理提速96.6%。
据南充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全市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典型问题件,组织处理人,纪律处分82人,移送司法11人,“三为”现象得到遏制。
3
筑巢引凤来项目促发展
4月16日,南充市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重点围绕5大千亿产业集群和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介项目多个,有38个项目达成投资合作协议,协议投资总额达.65亿元。项目数量、投资总额都居全省前列。
去年,南充GDP在川东北地区率先冲入“亿俱乐部”,投资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总驱动,项目成为主抓手。其中很多项目是“上门女婿”。来自南充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的统计数字表明,去年,该市引进了广东恒大旅游城、北京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5个投资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年新签约项目个,增长29.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增长17%。
南充把今年作为“开放年”,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挂帅出征带队招商,力争全年招引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个,到位资金亿元以上。
编后语年以来,国务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使“营商环境”一词当选为年度经济类十大流行语。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
到底需要政府做什么?
南
充
南充的做法是降低营商成本。通过审批事项清理、程序再造、优化政务环境,实现了时间成本的降低。这是大部分地方政府正在做的。通过对相关部门进行权力的再厘清再约束,端正一级政府部门人员位置,把“找我办事”变成“我帮你办事”,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以制度的活力激发投资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