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湾记事
吴向阳
我初到沙坪坝陈家湾,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三角碑到杨公桥,一条直马路下来,路叫“渝碚路”,路两边的狭长区域是陈家湾。当时陈家湾一带有重庆三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沙坪坝百货公司、一个叫作“渝碚旅馆”的沙坪坝最高档的酒店。这些已经纳入后来兴建的三峡广场的范围。再往下,是重庆师范学院、重庆三中和重庆建筑专科学校。
我历来认为老地名是不骗人的。既然“陈家湾”这个名字落在一个“湾”字上,那说明肯定有,或者至少有过,这么一个“湾”。“湾”,从水,《广韵》曰,“水曲也”。由是可以推断,陈家湾这个地方,曾经是有水的,可能是一条大河,也可能是一条小溪,而且还弯成一个美丽的弧形。不知何朝何代,陈家的先民从远处漂泊至此,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不走了,于是陈家湾得名。
我来陈家湾时,大河、小溪没有了,但大大小小的池塘还有不少。后来搞开发,填池造楼,这里就只剩下两三个小池塘。有池塘,就说明这里有水源,有河有溪也不足为怪,这也才符合先民“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
但我翻来覆去看陈家湾的地形地势,我实在想不出“湾”这三点水该从哪里流到哪里,那一个美丽的弧形又该摆在哪一个位置。会不会是陈家湾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过移动?这是常有的情况。我大胆设想,最初的陈家湾在往下坡方向靠近杨公桥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水道叫“清水溪”,那个美丽弧形就在清水溪靠现在杨公桥立交桥附近。陈杨两家隔水而居,各自生儿育女,繁衍壮大。两家通好、通商、通话、通风、通气、通航、通婚,甚至为了通行方便,杨家出资修建小桥,以加强双方沟通。也许是两家人丁兴旺、地盘扩大,各自向背后发展;也许是两家逐步生疏,渐行渐远。反正结果是陈家湾的地名慢慢上移,中心点转移到了一里开外的现址。
久远的事情难以稽考,但至少从抗战时期起,这里确定就是连接重庆主城与卫星城北碚的交通要道。老舍、梁实秋、卢作孚、冯玉祥、林语堂,你能想到的各界名人或急或徐、或车或马打街上经过,当然还少不了迁至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一众师生。外来人口大量迁入,此地当然不能再由一家一姓独占,繁华随之而来。
我从一本介绍抗战时期重庆工业的书中读到,陈家湾地区建立了不少工厂,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仅剩一家酿造厂,当地人叫它豆瓣厂。陈家湾的居民最熟悉的就是从厂区飘出的发酵气味,说不上坏,至少也说不上好。后来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已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没有闻到这股熟悉的味道,一打听,厂子搬走了。这大概是陈家湾最后的工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流行摆地摊、搞夜市,陈家湾公路边也张灯结彩搞了一字长蛇阵的小吃摊。一口锅,三两张饭桌,一盏白炽灯,就是一个档口。主打产品是烩饭,也有小面、米线、汤圆等物,每家从口味到吆喝声都雷同。我那时读大学,吃腻了食堂的大锅饭,无力抗拒这些吃食的诱惑。但限于财力,只敢每个周末来奢华一次。
在三峡广场修建之前,沙坪坝的中心在三角碑;三峡广场让商圈向陈家湾移动,现在这里是市井,更是商都。
重庆叫“湾”的地名多——当然,其他城市也不少——而且大都有一段掌故值得说。但是,随着岁来月往,那些老地名之下的老故事逐渐被人遗忘。陈家湾亦然。
(作者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精彩推荐
①重晚副刊
时光深处的老人-王福梅
②重晚副刊
阿依蝶恋-李燕燕
③重晚副刊
重庆晚报副刊月度好稿奖(年9月)
④重晚副刊
重庆晚报副刊季度好稿奖(年三季度)
⑤重晚副刊
访阆中古城客栈-陈与
⑥重晚副刊
感悟涂鸦街-罗毅
⑦重晚副刊
幸福快乐过佳节-钟雄
⑧重晚副刊
豆花,这朵花——国庆回四川富顺参加豆花文化节有感-郑劲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重庆晚报数字报
↓↓↓
吴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