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荣昌工作的。初到荣昌时,我处处觉得不习惯,看哪里都觉得陌生,没有归属感。每次接到老家亲人的电话,我都异常激动,若是一个星期听不到亲人的声音,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后来我才明白,那是一种思乡情、孤独感。工作时间长一些了,就跟同事们熟络起来,渐渐地便有了几个好朋友、好哥们,周末时大家聚在一起谈论工作以外的话题,从他们的话语里对荣昌这个县城逐步有所了解,思乡情和孤独感便没那么强烈了。
但我的心彻底安定下来,却源于一碗羊肉汤。
那是我到荣昌的第三年,有一天我走在大南街,一阵浓香袭来,寻着香味走过去,原来是新开了一家羊肉汤馆,这家开在老县政府斜对面的羊肉汤馆,取名为“盘龙羊肉汤”。
一天早晨,我走进店里,根据店主的提示,我要了一个单碗羊肉汤。不一会儿,一个热气腾腾有肉(羊肉片)有杂(羊内脏)的汤碗便端到我的面前。汤是羊肉加香料熬出来的白色浓汤,汤面飘浮着绿色的葱花,羊肉馆特有的鲜香就是从汤里冒出来的。泡在汤里的肉杂可以蘸着海椒酱吃,海椒酱是新鲜海椒做的,里面放有蒜泥、味精等配料,蘸着海椒酱的肉杂特别提味,特别开胃。吃肉的过程中可以喝汤,肉吃完了也可以用汤泡饭,就着泡菜,更是酸爽!
人间有美味如斯,夫复何求?那年我到云南去求职,最后欲走还休,也算是这碗羊肉汤留住了我。我爱吃羊肉汤,我家里人也爱上了吃羊肉汤。30多年了,冬令进补,大热天也挡不住它对我们的诱惑。我的父亲前些年已经故去,我的孩子也已成年,我们一家人对它的追逐可谓前仆后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沧桑岁月不仅记载了“吃家”的更替,同样见证着羊肉汤馆的过往兴衰。大南街的盛羊子随着陶羊子、邱羊子、肖羊子的开店,生意清淡了许多,后来荣昌旧城改造,盛羊子突然人间蒸发。几年后,我在荣昌一条新街不经意又认出盛羊子,又追着他吃了几年,他后来又歇业不干了,不知什么原因。但是荣昌满大街都是羊肉汤馆,总是有羊肉汤吃的,经过个人体验和家庭合议,我们现在主要在颜记羊肉汤和敖家巷羊肉汤两处“打游击”。
我们同一栋楼的一对老夫妻,前些年天天早晨散步后都去吃羊肉汤,然后买菜回家做午饭。这天我下班的时候,看见老汉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婆下电梯出去放风,旁边的邻居感叹道:“多好的一对老人,可惜不能再出去喝羊肉汤了……”
他们再也不能随时去喝羊肉汤,这实为一大遗憾。其实我早也立志要把羊肉汤喝到头。苏轼有首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的老家在川北阆中,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与荣昌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在这里30多年的艰辛付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的身心早已安顿在了这有荣昌猪、荣昌陶、夏布、折扇著称的海棠香国。我珍爱在荣昌教过的每一位学生,也钟情荣昌人民调制的各样美食:黄凉粉、铺盖面、卤鹅儿、猪耳粑……特别是这碗羊肉汤,可能就是我晚年的“衣禄”(不可或缺的嗜好)!
荣昌羊肉汤除了作早餐单吃,还可以加上羊肉系列办席请客,这些配菜包括爆炒羊肝、酸辣羊血、粉蒸羊肉、萝卜羊肉丝、烤羊排等。而羊肉汤也可以像火锅一样在桌上点起炉子,放些素菜面块在里面煮。我不喜欢这样吃,因为其它食料冲淡了羊肉汤特有的骚膻和鲜香,吃进去一点都不荡气回肠、余味无穷。我喜欢那种单碗,也就是那种不烧炉子煮菜的纯羊肉汤,因为它更贴合我的心境,单纯而执着,馨香而回味悠长。
我与荣昌的依依相伴,或是我沉醉于荣昌美食的味觉享受,这碗羊肉汤犹如架起一座桥梁,让我在工作之余,透过荣昌的美食,乐此不疲地去了解其文化内涵,甚至于透过荣昌的美食,我为生活在荣昌而感到无比幸福。
作者简介
安永杰,男,汉族,年10月出生,四川阆中市人,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荣昌中学任教至今。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市思维科学与智力开发学会会员、重庆市教育学会会员、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荣昌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先后有30多篇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教书育人》《重庆日报》《重庆文艺》《重庆杂文》等报刊发表。
原标题:《单碗羊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