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日报讯(张晓东王斌)“快把这里收拾一下,给这位客人来碗油茶。”9月21日早上8时许,阆中市古城北街,油茶馆店主廖周勇吩咐妻子招呼顾客。店铺没招牌,装饰很简单,与周围的店铺相比显得“寒碜”了点。廖周勇把店内收拾得很干净,生意很好,小小的店内挤满了来吃油茶的顾客。
在古城,市民习惯一大早到油茶馆吃碗油茶馓子,俗称油茶馓子“赶早台”。橙黄色的糊状油茶搭配精致的调料,被掐碎的馓子堆在油茶上,再用细瓷调羹入碗搅拌,一款多味吐芳、脆柔相融、诱人食欲的美餐便可享用。
据阆中市名城研究会学者李家驹介绍,油茶和馓子是回族群众出门经商、旅游的方便食品。过去,回民出门最发愁的是吃饭。油茶色黄味香,冲后不起疙瘩,一般可保存2至3个月不变质,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变质。很好地解决了回民在遥远旅途中的吃饭问题,油茶馓子因此流行开来。
廖周勇告诉记者,以前的油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准备好米粉,把羊肉切成肉丁,把肉丁、米粉、盐等依次下锅,用小火把米粉炒至颜色由白变黄即可。
廖周勇说,现在制作油茶的方法相对要复杂一些,把大米加工成米粉,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成稀糊状,然后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时,加入少许糖汁(冰糖或红糖),使之变为深黄色,起锅入碗,油茶便做好了。
与油茶相比,馓子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用时也较长。“做馓子的面团要自然发酵,不添加酵母。”老板娘王华芬说,馓子是回族的一种油炸小吃。每天凌晨4时左右,王华芬便开始制作馓子。先把面粉加入水、食盐,揉面,自然发酵20分钟后,把面团搓成藕状大小,这个过程叫盘大条,盘成团的大条继续发酵半个小时后,再搓成筷子粗细的条状,这是盘小条。盘小条用时最长。盘条时需涂抹清油,以防面条粘连。不同的季节,面粉发酵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长年累月的制作,王华芬练就了肉眼观察便知面团是否发酵充分的本领。
上午8时左右,油茶馆最为繁忙。10时左右,廖周勇夫妇利用空闲时间炸馓子。王华芬动作娴熟,右手拿起小条,左手捏小条一端作纺车状,将小条绕成更细的面圈,再把面圈套在两根长筷子状的竹签上,拉细绷直,下锅油炸。炸至面圈变硬之前,翻转竹签,将其扭成梳子状。廖周勇则用长筷子翻炸,待成金黄色时,起锅放在一旁的筲箕里。
顾客点油茶馓子时,店主先把油茶舀入碗中,再加上捏碎的馓子和切成小块的大头菜、捣碎的花生米、椒盐、葱花、红油等,即可上席供顾客享用。
“从小我就喜欢吃油茶馓子,便开了这家油茶馆。”王华芬说,上世纪90年代,还在企业上班的她看到油茶馆的师傅做油茶,非常感兴趣。她花了1个月的工资学做油茶馓子。逢年过节,王华芬总会在家人面前露一手,为家人做油茶馓子。
年,王华芬夫妇在古城北街开了这家油茶馆。年4月,廖周勇的油茶馓子获阆中市“地方名特小吃”称号。
张先生是油茶馆的常客,他把油茶馓子称为阆中的“麦当劳”。一次,他邀请外地一位客人品尝油茶时,闹了一个笑话。他对客人说去吃油茶,客人问:“油茶?是什么茶?这么早就围炉喝茶了?”朋友在张先生的指引下,来到古城一家油茶馆,油茶的温润柔滑香糯,馓子的脆生香浓醇厚让客人连连称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